一些长期生存的不法旅游购物点,因为在当地获得了保护伞,所以屡禁不止。除非偶尔采取副省长这样的暗访,否则检查来了就有人通风报信。
什么是旅游购物的"一对一服务"?没有亲身体验一定不知道。这不,春节前云南省副省长陈舜就亲身"享受"了一把。他报名参加旅游团,发现所谓"一对一"就是人盯人,游客购物达不到一定金额,甭想走出店门。
副省长被强制消费,看上去很是令人震惊。去年11月刚从教育部调任云南的陈舜属于"生面孔",当地尚不熟悉这位分管旅游的副省长。该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余繁被问及有没有暗访时,回答就是"去过,不过他们大都认识我,效果不明显"。看来,欺生这一旅游业的惯例同样在副省长头上适用。
低价团暗含购物环节是旅游业的潜规则。有的旅行社会在游客报名时告知有几个购物点,分别需要多少时间,讲清楚低价的代价,愿者上钩,倒也算是不失良知;欺负人的旅行社,既不提前说明购物环节,还在游客不愿意购物时甩脸色,甚至引发恶性冲突。报道中没有说陈舜是如何脱身的,但是在"一对一"的策略下,不出点血好像很难平安离开购物点。
暗访虽然是非常规手段,但表达了管理者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的决心。没有亲身体验,只靠汇报和二手资料,恐怕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团里有老有小的,这种事商家也干得出!"在近期云南旅游市场遭受普遍质疑的背景下,新官上任的陈舜用这种方式赢得了外界的赞许。面对问题不当缩头乌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体现治理者的担当意识。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一次。经过此番新闻传播,陈舜的照片会出现在很多旅游从业者的案头,相信下回陈副省长出现在云南任何一个景区,就很容易被人认出而"特别关照"了。
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整治,关键还是要确立属地意识,云南省长阮成发就提出要强化州市和县级政府责任。发展旅游产业,受惠的归根结底是当地的民众;旅游产业出了问题,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当地民众;一个地方因为旅游业畸形声誉受损,怒其不争的同样也是当地人。
更高级别的管理者,有必要从旅游业乱象的深层次问题上寻找突破点。一些长期生存的不法旅游购物点,因为在当地获得了保护伞,所以屡禁不止。除非偶尔采取副省长这样的暗访,否则检查来了就有人通风报信。外地游客举报不法商家费时费力,不光因为责任方互相扯皮,也因为离开当地以后就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如果不打击不法商家"背后的人",强制购物的套路就依然屡试不爽。
旅游是一种本土资源,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直观体现,似乎天然地存在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其实,旅游业态清朗的地方,往往少不了外部竞争。开放旅游市场的大门,让外来竞争者分一杯羹,维护平等的旅游市场交易,才能在源头上消除滋生乱象的土壤。要想吸引回头客,创造良性的旅游环境,就不能让山大王主导市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