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委员被反复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航天航空的下一步是什么?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议程已接近尾声,科技界别小组会的间歇,今年60岁的周建平站在走道里,还没喝上两口水,几只录音笔又伸了过来:透露一点儿吧。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先是婉拒说太疲惫了,没几秒又心软了——"那就再讲几句吧"。
2013年两会,他的答案里有神州十号航天飞船,3个月后的夏日早晨,包括1名女宇航员在内的3名中国人乘着它冲向太空,实现了绕月飞行。2014年和2015年的两会,载人登月出现在他的答案里,月亮上嫦娥探测器两姐妹和一只玉兔月球车正在等待。
这次,周建平描述了一副更恢弘的图景: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一座空间站,具备条件研究探索"大家关心的一些关于宇宙的重大科学问题"。
"和国际空间站比起来还是小。"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目前是个基本的配置,太大了还是挺花钱的。当然,未来是可以扩展的。"
至于中国航天更远一点的图景,周建平表示,自己也很难预测。
"技术发展太快了,远超我们的想象。"他反复说这句话。
今年两会,"人工智能"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周建平觉得那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他非常愿意与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企业合作,"太空上需要工作的机器人。"
社会对太空的需求正在变强。周建平能看到越来越多新来者正在投入他奋斗多年的领域。今年初,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顺利实现了"猎鹰9号"火箭的发射和陆地回收。据他介绍,中国也有类似的企业在进行航天航空的研究,虽然很多还在初创阶段,但"这证明了航天航空事业的潜力"。
"我希望各个方面不同的市场主体能参与进来,能够让我们的行业发展快一些。"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那不会有更多竞争吗?"
"多了好呀!"他手臂一挥"这是推力,我们会有更多的创新的力量,更多资金的投入,更多选择。"
他能感觉到遥远的太空正在日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早的时候,"卫星打上天,谁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如今,它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都与之相关。
"你的手机有导航吧,那也和航天航空有关。"他指了指记者拿着录音的iPhone。2012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定位服务,今年,3至6颗北斗三号卫星即将发射上天。
"探索是我们文明发展的动力,其实就是我们人类从古到今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周建平说。他坦承自己也有探索情结,"不过没什么机会了,年龄太大了上不了太空了"。
"你还年轻,能看到一个比我能看到的精彩太多的未来。"他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