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两会"刚刚结束,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联合举办了研讨会,就"两会"上提到的热点经济问题,进行了解读和讨论。
人工智能或将改变未来经济趋势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广宇在论坛上讲了关于人工智能的现象:高盛曾经每年雇佣几百个交易员,而如今它的大厅里只有两个人;摩根大通曾每年花去几十万个付费小时去雇佣律师和贷款人员审核贷款合同,而如今用软件操作,同样的工作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李开复在不久前做的演讲中曾断言,50%的金融从业人员很快会失业。
在王广宇看来,人工智能深切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并将在未来改写经济发展趋势。
今年,"人工智能"首度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一些代表和委员也带来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提案和建议。
王广宇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的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这段话,也很可能是未来经济的趋势。
王广宇说,过去一年,人工智能在中国经济热度迅速提升。在"十三五"规划中,还没有人工智能的存在,而这次"两会"上它就变成了热词。另外科技部下个月有可能发布相关规划。人工智能不断接入消费、游戏、金融、制造等领域,为人类带了了智能自行车、智能手表、智能机器人等,改变了工业领域的趋势。
"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下一轮新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王广宇判断。
为企业减负创造空间
企业税负是今年"两会"期间的另一个热词。早在会议之前,实体大鳄曹德旺就痛斥企业税负太重,娃哈哈集团主席宗庆后提到每年要交的税费种类有500多项。尽管具体数目被有关部门否认,但如何在新常态下为实体经济降低税负成为"两会"期间被热议的话题。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论坛上指出,中国企业之所以感受到税负重,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税费结构。他说,中国税费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相对较低。主要税收都发生在生产环节,也就是由企业主要承担。
朱海斌举出了一组数据:2015年,中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占比为6.7%,占GDP比重仅为1.3%。而同年,美国个人所得税占GDP比重10.2%,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个人所得税占GDP比重平均为8.4%。这说明,尽管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和税率跟欧美相当,但在征收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偷税漏税现象。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缴纳群体主要是工资超过最低起征点的主题。但高等收入、个人经商或不领工资的群体中,偷税漏税现象相当普遍。
朱海斌说,这导致了我们目前的宏观税负中存在突出的问题一一整体宏观税负并不高,却全部由企业来承担。这也是中国和企业相比于海外企业,税费负担感受更重的原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再减一万亿元左右的企业税费负担。朱海斌说,这一万亿元,可以在企业的直接税负方面进行降低。同时,应该对企业税制进行简化,并强化对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体系。
朱海斌特别提到,从运营角度看,降税的前提是减支,否则政府的财政赤字会提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减少5%的政府的一般性支出,通过对机关部门简化机构设置并减少一般性开支,是可以为企业减负创造空间的。
经济脱虚向实的核心在产权改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经济增速等主要预期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化多领域改革,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脱虚向实。
在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管清友看来,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应该着重针对国企、土地、金融等领域进行"大的突破"。
管清友说,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间有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1978年,拨乱反正,走向改革开放。二是1992年,苏东巨变,全球统一市场形成。我国内部经过三年治理整顿,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1998到2001年,我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是2008年,外部环境恶化,改善内部环境尤为重要。
管清友说,产权改革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整个社会的风险偏好问题,二是现在很多领域存在的体制性扭曲,或者由于体制、机制的设计而导致的要素扭曲。
管清友以货币发行为例,他认为中国货币发行实际上是目标制,没有债务做为基础,这使得货币发行的宽松和过度程度可能已经超出想象。"2007年M2的规模大概是70多万亿,而现在M2的规模是大概150多万亿。"
管清友同时提到了过度金融化的问题。他说,以2008年为分水岭,前后最大的变化在于,2008年以前的流动性过剩基本上与整个经济运行是匹配的,而2008年以后的流动性过剩则很难进行界定,如果以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中国已经达到8.5%,而美国和欧洲基本仅在7%左右。"这就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脱虚向实。"
管清友认为,我国的一些机制导致了生产要素的扭曲。"尽管我们很难把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区分看来,但整个金融体系确实是在空转。"管清友说,空转的体系表现很简单一一储户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银行把资金大量委托给公募机构,如果实体经济回报率很低,只好再去购买银行的同业理财。至此,空转链条形成。而理论上说,只要中央银行持续印钞,这个系统就可以无限膨胀下去,和实体经济没有关系。
管清友指出,如果希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解决脱虚向实的问题,仅仅靠抬高金融主体间的利率是无效的。根本解决方法,在于通过解决要素扭曲和产权等问题,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率。(经济部编辑)
责任编辑: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