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权的关键是机会平等

 | 评论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从"自强计划"中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可能让部分省内比他分数更高的其他考生失去进清华的机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种"公平"就可能引来争议。

《中国青年报》3月27日报道称,清华、北大、人大等全国重点高校近日陆续公布了今年的自主招生简章,清华大学表示将"提高农村生源比例、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正如报道标题所说,"提高‘寒门学子’生源比例是高考招生重要导向",如此初衷是令人欣慰的。清华、北大、人大这样的一流大学,理应在教育平权方面做出表率,让喊了两千多年的"有教无类"成为现实。

问题是如何"提高"。现在的提高之法,在国家层面有个"专项计划",在清华一方有个"自强计划"。该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指出,清华大学通过落实自强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合理调整分省招生计划等措施,2016年在保持全国各省区招生计划总量相对稳定的同时,对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西部省区加大了招生计划。

清华此举无疑赢得了赞誉。纳入清华"自强计划"考核的寒门学子,有望通过降分梦圆清华。比如,某年清华大学在某省的录取分数线是680分;而顺利通过自强计划考核的该省某贫困山乡考生,即便他只考了650分,也能被清华录取。然而,清华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生源的"倾斜",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保持全国各省招生计划总量相对稳定"——从"自强计划"中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可能让部分省内比他分数更高的其他考生失去进清华的机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种"公平"就可能引来争议。

其实,最大的公平是起点公平。不管是清华、北大、人大,还是其他国内一流大学,在全国实施统一的招生标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机会公平。这才是教育平权的应有之意。

这几年通过"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入清华的寒门学子,在接受采访时经常流露出他们的自卑,以及在北京、在清华处处感受到的弱势感。那些弱势感,有相当部分或许缘于其自卑所获得的主观印象,并不一定真实存在。假如他们是在教育平权语境中"堂堂正正"地考入清华,那么说不定出身根本不是问题,甚至会转化为自豪。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的"教育平权"运动。这个运动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风起云涌的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洪流之中,最早始于1961年肯尼迪总统的一个反歧视行政令。后来,几经修改以后的行政命令成了影响了无数美国人的重要法案。该法案关注教育与就业,对少数种族、土著美国人、妇女等历史上被排斥的群体给予关照。

但是,后来这个法案也引发了较大争议,在一些州被废弃。因为根据该法案,大学在录取新生时向黑人学生倾斜,无形之中又制造了另外一种不平等,引发了其他族裔的强烈诟病。

教育平权没错,但关键是把握好"平"字。机会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也是最有效的公平策略。这也才是"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

作者:朱达志

责任编辑:郭艳丽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