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健斌
从3月22日伦敦议会大厦前的恐怖事件到4月3日圣彼得堡地铁的恐怖爆炸声,让人们再次真切而清醒地意识到,恐袭袭击仍在继续,反恐之战任重道远。这年头,有人成恐、有人养恐、有人资恐、有人用恐、有人反恐、有人用反恐。但可以肯定地说,反恐路上无人能"独善其身"。
圣彼得堡恐袭后,特朗普与普京通话,谴责恐怖行径,强调加强合作。在"通俄门"阴魂难散的华盛顿小气候中,特朗普的电话也不仅暗示着他本人对缓和美俄关系的"诚意",也体现出他对"反恐大局"的初步认识。在"束手束脚"的情况下,特朗普如想在对俄关系上有点进展,反恐或可成为切入点,因为这相对容易做到"政治正确"。毕竟,他在打击IS上也想做些什么。"特普通话"显示了特朗普外交的反应速度、精度、灵活度………
按下俄美关系不表,话说回来谈反恐。实际上,无论是从反恐决心还是从反恐经验,无论是从反恐力度还是从反恐手段来讲,俄罗斯都以强硬著称。普京关于"如果在厕所里遇到恐怖分子,就把他溺死在马桶里。"、"我们知道,目前他们藏在下面,但这已成为司法机关的荣誉,将他们从下水道中挖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俄罗斯绝不会同恐怖分子谈判,任何一个有尊严的国家都不会这样做。"之类的话被广为流传。
对车臣恐怖分子放狠话、使狠招、下狠手,是普京反恐战略的一个主要特点,但俄反恐形势总给人一种"捷报频传与爆炸不断"相交织的印象。
从2010年3月莫斯科地铁恐怖爆炸,到2011年1月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恐怖爆炸,从2013年10月伏尔加格勒火车上的恐袭,再到昨天的圣彼得堡地铁恐袭。 其实,俄罗斯也一直在"反恐"之中,而俄南部近几年来从来没有完全平静过。一位俄罗斯朋友曾对我说,"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必须要做好与恐怖主义长期共存的思想准备。这就是生活!我们别无选择。"
自1994年12月为阻止车臣匪帮的分裂活动而爆发第一次车臣战争以来,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和第二任总统普京府先后两次主动出兵车臣,虽然对车臣非法武器给予了极大打击,但却未能彻底驱散车臣上空的恐怖主义幽灵。在两次车臣战争之后,车臣武装分子改变行动策略,采取游击战术,策划恐怖袭击,与俄强力部门展开了猫和老鼠的死亡游戏。
2009年4月16日,俄罗斯正式取消了自1999年起在车臣地区实行的"反恐行动状态",车臣境内随之进入常规状态。但这并未让车臣彻底无战事,也并没有让俄"天下太平":2009年11月莫斯科至圣彼得堡的"涅瓦号"特快列车发生恐怖爆炸事件、2010年3月莫斯科"卢比扬卡"地铁站和"文化公园"地铁站发生恐怖爆炸、……
"铁拳"可以打击恐怖主义,但却无法根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为了在俄北高加索地区实现真正的稳定,除系列"剿匪行动"之外,俄政府还为该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创造正常的环境,包括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建立新工厂、启动新的投资项目等。为此,俄于2010年1月正式把北高加索联邦区设为俄罗斯的第八个联邦区,包括了车臣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等一些"多事之地",并任命了俄总统驻北高加索联邦区全权代表兼联邦政府副总理。希望在不放弃"强力手段"的同时加大"经济手段"的力度,但这种反恐"新思路"也未能完全奏效。
那么,为什么俄罗斯重拳反恐多年,恐怖阴影却依然挥之不去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俄罗斯的反恐形势与国际整体反恐形势有着密切联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恐怖威胁有增无减。此外,美军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又造成了阿富汗问题的"外溢效应",一些恐怖分子向临近地区四处逃窜,这从客观上让中亚及周边地区的反恐形势更加复杂化。"阿拉伯之春"开启的"潘多拉魔盒"又让中东开出了IS的"罪恶之花"。俄罗斯长驱直入,虽有围魏救赵之嫌,但亦有千里反恐之势。
两年下来,俄罗斯虽有赶尽杀绝之势,但无斩草除根的力。美欧等国虽然饱尝恐袭之苦,但无反恐之诚。本是反恐战,却成了心机战。俄罗斯虽拉了几个联盟,包括有血债的土耳其,但美欧却依然"你打你的,我玩我的我"。俄罗斯总有"孤军奋战"的感。
其实,美欧国家无论对民主还是对反恐都一直有着"标准"的双重标准,这也为俄境内恐怖主义组织打造了"生存空间"。
那些年,从"9·11"到美国波士顿爆炸案,普京多次主动地实心实意地慰问美国同事和人民,但美欧对俄罗斯的反恐支持却总是"短斤少两"。普京曾一针见血地明确表示,俄罗斯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而且是第一批受害者,但"令我气愤的是,对于恐怖分子在我国领土上犯下残暴的、血腥的、恶劣的罪行,我们的西方伙伴、西方媒体却称他们为起义者"。普京说,西方国家向恐怖分子提供信息、财政和政治支持,"有时是直接支持,有时是间接支持,但是这种支持总是伴随着恐怖分子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9·11"后,国际反恐联盟曾有一段时间的同仇敌忾。但拉登被击毙后,美反恐战略明显调整,把重点从"境外打恐"改为"境内防恐",大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味。同时,美国还"以恐谋私",把恐怖分子划分为"好的和不好的"、"听话的和不听话的",挖掘和榨取"听话的恐怖组织"身上的"战略剩余价值"。
这样,反恐沦为了美国的战略工具,成为了美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借口。普京曾强调,恐怖主义是共同威胁,应该采取具体行动,密切彼此合作。他强调,"如果美真正与俄联合努力,就不会允许发生这样的恐怖事件,不会造成这样的损失。"
俄《权力》杂志七年前曾就"俄罗斯到底能不能战胜恐怖主义?"就此采访了俄罗斯各界人士,得到的答案却不尽相同。车臣总统卡特罗夫说:"能!我任何时候对此都不怀疑!"乌里扬诺夫州的州长说:"在理论上能!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俄罗斯体育部副部长阿利斯多夫说:"从长远看,能!"弗拉季高加索一位名叫费奥凡的设计师说:"如果不能,那么生活将失去意义。"俄"巴斯基奥"公司总裁伊利娜说:"像所有社会问题一样,不可能彻底战胜。"俄罗斯杜马安全委员会副主席马格梅特说:"如果社会和政府能够团结一致,那么是可能的。"
七年之痒后,这些回答依然"不过时"。当前,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要想突破困局,就必须要重视解决现有的矛盾和问题,并坚持政治、经济、安全、金融、情报以及思想等领域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理念。但反恐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心战,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专门研究反恐问题的学者塞斯·G·琼斯所言,即使国际社会能够合力打击共同威胁,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胜利,因为打击"打击极端主义可能是一场需要一代人时间的战争,就像冷战一样。
反恐之路上,无人能真正"独善其身",这里只有共同安全,只有"命运共同体"。反恐之战不能靠"饥饿游戏"的玩法,而要真正的联合反恐。难道,十七年的反恐经验与教训,还是抵不过"零和游戏"的冷战思维吗?(国际部编辑)
责任编辑:何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