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报道,河南濮阳市开展整治"小散乱污"企业活动中,多家餐厅和商铺被要求关停。在4个国控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周边1公里区域内,关闭了饭店、修车、喷绘、广告等商户。记者还在采访中发现整治区域有扩大的现象,一些距离监测点超过1公里的商铺也被关停。
自政绩考核增加"环境分"以后,各地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环境监测数据是衡量环境治理成效的主要指标。就像曾经的"注水GDP"一样,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在数据上做文章。网上向来有不少调侃,说是监测点被有意建在环境相对好的山里、公园里,好在很多指责并未得到证实。今天爆出的这则新闻恰好相反:地方政府挪不动国控大气监测点,就挪动周边的"污染源"。
濮阳市环保局局长解释说,濮阳城区面积不大,4个监测点周边1公里覆盖的区域基本连成了片。言外之意,针对监测点周边开展治理,就是治理城区环境。这话听上去有些道理。然而,有意识地针对监测点周边区域治理,那么之外的范围呢?不同区域整治力度强弱不一,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治理观念?要知道,不管有没有检测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诉求都是一致的。
据说,濮阳市开展"小散乱污"整治,依据的是今年3月环保部下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然而,根据环保部方案的原文,"小散乱污"的治理重点是有色金属熔炼加工、橡胶生产等小型化工类企业和小型制造加工企业,并没有专门针对饭店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户提出要求。濮阳关停大量饭店,还有一些没有什么排放的服务业商户"中枪",恐怕难逃落实中加码的嫌疑。
当然,饭店不是治理重点,并不意味着饭店不需要治理,问题在于,治理难道只有一律关停的做法?很多被关停的饭店都是证照齐全的合法经营商户,他们被关停的理由是没有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据濮阳市环保局局长介绍,全市有一半的持证餐饮店没有装,环保局要求在本月20日之前全部安装,否则就要停业。如此运动式、大规模的整治,很有点半夜鸡叫的意思。这两三千家餐饮店如果都没有条件安装净化装置,政府又不给予实际帮助,濮阳的餐饮业就要失去半壁江山了。
加码的治理,通常伴随着事后报复性的反弹。很多商户在治理期间就采取了观望的姿态,准备检查过后重新开业,如果先前有污染,恐怕后来也会照旧,甚至为了弥补停业的损失而变本加厉。如此治理,只能在一定时期内让监测数据变得好看,却对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不在环境政绩考核中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再美好的指标也是自欺欺人。
环境治理不能靠搞运动、一刀切。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既包括人类保护环境的一面,也包括人类合理利用环境的一面。冲着把数据做得好看的目标,无所不用其极,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此治理注定不得人心。
本微信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并注明微信公号:cydplb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