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爱上玩微信:摇一摇约广场舞伴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艳如

半夜醒来,59岁的李小平听到微信的消息提示音紧凑地响着,忍不住摸过放在床边的手机,解锁,点开微信,一气呵成。

她的山西老乡群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爆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李小平插了句:"怎么半夜了还不睡",随后,也忍不住加入了这个平均年龄60岁左右的聊天队伍中。

"感觉现在没了微信,人就很闭塞,就好像睁着眼看不见世界的感觉。"李小平晃晃那部儿子给买的玫瑰金智能手机。

点开她的微信,像她一样依赖手机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光老乡群有六七个,还有"以诗会友"群、"大唐麻将群"、"秘方养生"群、"唱K"群等。

"群里的人大都和我一样,或者离开家乡陪伴子女,或者闲在家里。每天看看微信,即使不在老家,也能知道老家人在做什么,朋友在做什么,还能了解国家大事,学到很多东西。"李小平说。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老年公平在中国》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6.1%。联合国人口预测显示,205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至36.5%,届时中国将步入高度老龄化社会。

而在《2016微信数据报告》中,55岁以上的微信老年用户仅占月活跃用户的1%,但老年用户群体增长最快。李小平就属于这仅有的1%。

吃过早饭,李小平意识到该交天然气费了。以前,她会拿着钱包坐公交车跑上好几站。自从有了微信,也能熟练地点击"钱包",轻松完成缴费。

牵挂定居在呼和浩特的儿子一家,自从2009年踏上这片土地,李小平已经断断续续在这个被称为塞外"青城"的地方生活七八年了,但还是会梦回自己在老家山泉村忙活自在的日子。

过去,李小平是村子里唯一一个女村委。她把村里有兴趣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乐队,哪家有红白喜事,就到哪家帮衬。直到出发前往呼和浩特的前一晚,她还去给邻村一家人办了白事,一直忙活到凌晨三点才回家。

4个小时的汽车外加15个小时的火车,这个牵挂儿子的女人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除了眼前的儿子儿媳,李小平在小区里谁都不认识。

在村里,隔着老远也可以走家串院,但在这里,即使对面的人家也好像被那一扇铁门隔成了两个世界。李小平住进了一幢四四方方的楼房小格子里,生活好像也变成了单调的方框,"儿子平时工作忙,没人说话、没事忙活,更没有人认识你"。

但她并不是少数。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而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随着流动人口总体规模的继续增大,老年流动人口的总量将不断增加。

她常忍不住想往村里打个电话,又怕浪费电话费。这个节省了一辈子的女人常左右为难。

她的生活从"微信"开始发生了变化。

2013年,李小平第一次从儿媳口中听到了一款叫"微信"的软件。

"那时候微信在年轻人当中已经流行起来了,用微信聊天功能的话,方便和我们沟通。"儿媳说。

李小平那时候注意到,年轻人每天看手机,不管别的,饭桌上也各自低头很少与人交流,一个页面接着一个页面的切换,声音叮叮咚咚响个不停,又好像什么事都能在手机上解决,嘱咐一声几分钟就办完了。

"那时候觉得挺好奇的。现在家里要缴的话费、天然气、水电费、收视费各种费用我也都可以在手机上缴,可比以前省了不少事呢。"点击"钱包",再点下"生活缴费",里面各种费目都有,李小平边说边用食指触点着手机屏幕。

李小平还在儿媳指导下学会了"摇一摇"功能,加入了一个附近跳舞的老年人组成的微信群,"什么时候跳舞了就在群里说一声,到时候在那个地方集合。"

老家人是她的主要联系人,她就想着让老家人也用微信,不就都方便了吗?李小平又忙活起来了,和老家人电话联系的时候,她就推荐他们使用微信,省话费。"他们都说我很前卫呢!"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和她一样的水平。

群里的人经常唠唠家里的近况,离家陪伴在子女身边的生活上有不适应也不好多跟子女说,就在群里互相开导开导。李小平说,做父母的都想减轻儿女的负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可有时候做的反而让子女不顺心,沟通不了;有的和儿媳的矛盾就天天有,闹得不高兴;有的比较固执,不太愿意接受新鲜玩意,连家里的厕所都用着不方便,要到外面找公厕。

"更别提微信这种手机玩意了。有个朋友和我一样背井离乡陪伴子女,我就和她的儿子儿媳视频聊天,让她看到便利性,再让她孩子教她用,这样就会用了。"

没过多长时间,李小平的微信中村里的群就有三四个。自己也被熟人拉到了其他群里。

"最热闹的时候是过年抢红包的时候,抢多了手速也变快了,饭都忘了吃呢!但不喜欢那种只抢红包不发红包的人。"平时想和群里的人说说话,李小平会和其他群友一样,先尝试发个红包,"发个红包热闹热闹氛围,开开话题。有人抢,接下来说话就容易多了。"

微信每天消息提示音很少有间断的时候,每次"叮咚"一响,李小平总忍不住想看看是谁发的,发了什么内容。"时间长了也会选择看一些内容不看一些内容,但是看大家分享的东西还是能学到很多。比如说人生语录这种你们年轻人觉得是心灵鸡汤的文章,到我们这个年龄看来真的觉得总结得很好。"

"以诗会友"群是李小平比较看重的一个群。群里的人平时会把自己酝酿的诗或者看到的好诗发上来。这个平均年龄也在60岁左右的群是由一个退休的老校长建立并管理的。"虽然都是些打油诗,但也能欣赏欣赏。"

这天,李小平像往常一样闲下来翻看着微信,老乡群里有的分享着文章,有的彼此闲聊着,一些刚熟悉微信的老乡还时不时地发个表情包:五颜六色的背景,不知哪来的小人儿的怪异表情,旁边配着大大的字体,还一闪一闪的,李小平看着看着就被逗笑了。

"叮咚",微信弹出了一条新消息,平时工作忙想见面也见不了的儿子的头像跳到了微信联系人的第一个,留言写着:"妈,你还好吧?我今天开会没顾上和你打电话,请谅解。"不自觉地,李小平嘴角微微上扬。

(编辑:李玥)

作者:张艳如

责任编辑:李明芳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