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记者从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获悉,我国第一部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于5月12日在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深圳)春季峰会上正式发布。
据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介绍,报告结合中国文化金融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对中国2016年度文化金融发展进行了总结。报告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联合推出,报告的编写团队来自金融、经济和文化产业研究各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二是该报告为我国首部公开出版的文化金融主题蓝皮书,为今后的文化金融研究打下基础,今后将定期年度出版。三是报告提出了文化金融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观点。课题组对国内外文化金融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理论视野分析,对文化金融命题进行了逻辑推演和学理分析,提出了矩阵式的文化金融分类框架,并基于框架总结了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据蓝皮书主编、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介绍,报告共分为总报告、工具篇、行业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总报告集中了课题组对文化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总报告重点对2016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提炼和总结,认为:2016年是文化金融得到长足发展的一年,文化金融在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国力三个层面都有新的亮点,但也因为政策和金融环境因素,文化金融发展在局部领域迎来了调整期。总报告对文化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宏观分析,报告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服务业态和金融服务业态,文化金融形成较完善的体系;金融与文化、科技形成紧密的"三元动力结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金融推动文化产业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大循环,成为新文化经济时代的重要推手。总报告就文化金融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金融服务对象、金融服务主体、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服务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报告提出:债权类文化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主战场,是最具金融特征的部分,虽然多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很大增长,但与文化产业规模还不匹配,这种状况在2016年未有实质性改变。2016年,文化产业股权投资、产业并购和企业上市方面依旧抢眼,文化金融的"主体下沉、直融为主"的总体趋势明显加快。风险管理类文化金融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这种状况在2016年未有大的改观。报告在行业篇中对电影、艺术品、出版发行、新媒体四个行业的文化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电影产业资本市场开始进入理性的调整期。金融服务形式开始丰富起来,金融工具开始精细化,但也出现了诸如虚假票房等乱象,"明星证券化"现象也受到限制。2016年,我国艺术品金融发展处于政策规范和市场调整时期。出版发行行业(产业)是文化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板块,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发行行业受到巨大挑战,传统出版行业由于资源集中性受到资本追捧的同时,正在向数字化和上下游布局。在新媒体产业方面,一方面国家在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方面加快了步伐,以"两微一端"为标志,很多国家级媒体开始在新媒体领域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国家在新媒体监管和规范方面加大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这一产业的资本流向。 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调整之年,报告以专题形式就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了探讨和研究,并对互联网文化金融市场做了总体阐述,同时就文化众筹和文化区块链两个主题做了专题研究,总结了区块链对文化领域的五个重要影响,提出了文化区块链应用的8个场景,认为区块链技术在文化金融和相关领域的应用将具有广阔前景。
该报告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新元文智董事长刘德良等对蓝皮书内容进行了专门解读并做了主题演讲。
责任编辑:郭艳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