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国际研讨会首次在亚洲举办

 | 要闻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讯(杨海军 李亮 郭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周凯)5月15日至20日,第五届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国际研讨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交大,三位"超级诺贝尔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得主)共话粒子理论相关研究进展、LHC对撞机运行计划、未来高能对撞机实验远景规划等。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质子对撞机,坐落在瑞士日内瓦西郊瑞士和法国边境的隧道里,总长度约27公里。LHC实验主要通过高能质子-质子对撞机模拟宇宙大爆炸早期的高温高能状态,研究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和世界万物质量的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LHC上有四个大型国际合作实验ATLAS、CMS、LHCb和ALICE,由来自80多个国家5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8000多位科学家、工程师和学生参与。

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是目前高能物理研究的最前沿阵地,旨在于精确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及寻找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的奥秘。大型强子对撞机物理国际研讨会 (Large Hadron Collider Physics,LHCP)是高能物理领域的重大会议,内容涵盖LHC实验的最新实验成果和相关的前沿理论研究、对撞机运行和探测器升级计划、以及探讨未来高能对撞机实验的远景规划等。自2013年起,每年轮流在各大洲举办。

今年的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牵头主办,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合作单位协办。

此次LHCP会议为期6天,包括12个大会场,31个分会场,共有240多场学术报告,内容涵盖全球各大实验组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粒子理论研究、探测器的升级计划和进展、LHC对撞机的运行计划、未来高能对撞机实验的长远规划和预研、以及如何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等讲座。

5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院士介绍了中国参与LHC实验的总体情况,包括参与单位、研究人员、对LHC实验的贡献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主任EckhardElsen教授着重介绍了CERN的研究现状、近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计划等。此外,CMS,ATLAS,LHCb和ALICE实验组分别介绍了各自近期的研究成果和亮点。

5月18日晚,作为大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前所长Luciano Maiani教授将作关于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分享,从最初设想、预研、设计、建造、运行、数据分析到最终发现"上帝粒子"20余年的传奇发展历程。同时,Dimitri Denisov教授将介绍美国费米实验室的大型对撞机Tevatron的传奇故事,希望以史为鉴,为将来大型高能对撞机的设计和规划提供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希格斯粒子发现后高能物理研究的未来何去何从?大会邀请7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成立专家组,包括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前所长Luciano Maiani教授(狄拉克奖章获得者)、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EckhardElsen教授、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美国高等研究院的NimaArkani-Hamed教授(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研究主任Joseph Lykken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的Charles Young研究员、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的副主任Yasuhiro Okada教授。讨论会由中国千人计划专家娄辛丑教授主持,探讨未来大型高能量对撞机的各种可能方案,包括国际直线对撞机ILC、紧凑型直线对撞机CLIC、未来环形对撞机FCC、超大型强子对撞机VLHC,以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等,深入研讨各种方案的科学意义、发展潜力、优缺点和可行性等,专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积极探讨。(教育科学部编辑)

作者:周凯 杨海军 李亮 郭军

责任编辑:李明芳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