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意义的事,将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共同想法,他们敢想敢拼,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创业中。
用手机对着破旧老屋拍个照,就能看到等比例复原的古建筑立体图和内部构造;建筑工地上碾碎无用的瓷片,加上创意设计就能成为精美首饰;8000种不同色彩的苏绣丝线,融合现代抽象理念,便可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古法制糖、传统面塑、手工炒茶……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活跃在传统手工艺领域。
从兴趣到创业,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李晶大学时学的是视觉设计,毕业后,从事过广告文案设计、婚纱影楼销售、教孩子做手工等多份工作,但都不是她喜欢的。但在看到面塑的时候,"我特别兴奋",李晶觉得找到了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在李晶看来,创业并不意味着要赚很多钱,能找到可以一直从事的行业,有够用的收入,就很不错。李晶的创业之路代表着一大批年轻创业者的想法,在他们眼中创业是一种生活态度。
相关阅读:李晶:在非议中坚持做面塑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他的《双重职业》一书中提出"斜杠青年"的概念,这些人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代名词。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样的"斜杠青年"越来越多,兴趣正在成为一大批年轻人的谋生手段。
28岁的山东小伙李寿升便有着两个身份,白天的世界嘈杂、喧哗,他的身份是舞美道具师,为一家儿童话剧院设计制作演出道具。晚上19时以后,他会安静地坐在一张自制的长条形榆木桌旁,另一个世界缓缓打开——这是他所钟爱的世界,灯光下,他有条不紊地画图、雕刻、涂石膏、打磨、粘接、上色,俨然手艺娴熟的老艺人,大到等比缩小的老济南火车站、山西李家村、上世纪80年代职工宿舍楼,小到一辆独轮手推车、一扇旧时的院门、一方热气腾腾的灶台,一件件"老物什"就这样在他的手中"复活"。
相关阅读:把"老物什"搬进年轻人心里
这些活跃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年轻人都对自己做的事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会请专业戏曲表演艺术家一帧一帧地修正动漫人物的唱念做打;他们能跋山涉水到偏远的古庙进行实地测绘与数据采集;他们可以为了做出纯正的古法红糖,不断重复选材、熬制、起锅等20多道工序。他们的故事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的创业都基于自己的兴趣,并将它做到极致。
年轻创业者为传统手工艺带来新思路
李建凤曾到长沙市楚怡小学调研戏曲传承的问题,当时她带着一段17分钟长的晋剧折子戏《凤台关》给两个班的学生播放,但孩子们看了几眼后,兴趣全无,教室里一片吵闹。传统戏曲所面临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也是很多传统手工艺艰难求存的真实写照。
相关阅读:用戏曲动漫传承民族文化经典
但当李建凤播放动漫版戏曲的时候,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动漫最大的受众是青少年。戏曲要传承,必须在方法上与时俱进,用孩子们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有意义的事还要做得有意思。"李建凤说,"有一些孩子因为喜欢戏曲动漫形象而喜欢上戏曲,他们就是传统戏曲未来的希望。"
灵活地利用互联网思维、现代化的技术与形式是很多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机的重要原因。这些年轻创业者因为兴趣而在某一个领域不断钻研,并将各种新兴的技术与形式融合到自己的兴趣中。焦泽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是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一的学生,跟团队一起开发的"创意盒子AR大数据平台",可以直接通过颜色、外形分析来识别建筑。打开App,对着已经残破的古建筑遗迹拍一张照片,古建筑的外部原貌、建筑用材、历史渊源就会立体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动动手指你还可以走进古建筑的内部,了解它的内部构造……
相关阅读:当创业遇上传统文化
焦泽栋说,大学生创业,既要关注盈利,也应该用好专业知识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创意盒子AR大数据平台"在产品开发的同时也协助了古建筑保护与修复,这是支撑他和团队成员一直走下去的"原动力"。
守得云开见月明:创业艰难,他们砥砺前行
选择传统手工艺,便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创业路。几乎每一个年轻创业者初期都是一地鸡毛。在很多人眼中,传统艺术很多已经产业化、工业化生产,认为"民间艺人不过就是个摆地摊的",他们不看好作为"小众群体"的民间艺术从业者。
相关阅读:绣花郎张雪:让世界文化遗产苏绣回归生活
在苏州,小伙子张雪放弃留学、辞了金融公司的工作,拿起了绣花针,当起了绣郎。这个决定让同学、老师、亲友们都大为吃惊,同学们大多数在银行工作,有人甚至笑话他。
女诗人曹臻一2006年离开北京阳春白雪的诗人圈回到贵州,在山村里的山脊和树林做伴,做起了传统工艺的火腿。
可他们并没有因为周围人的非议与不理解而动摇,反而专心于自己手中的事,将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加深入,在细分的领域做到极致。
相关阅读:曹臻一:我要做出"可以传世的"火腿
立志在北京开一个地道家乡小馆的黄静浩,辞掉工作专心抓后厨质量。她感觉"每天都杵在水龙头、鼓风机、电冷柜交叉轰鸣的喧闹厨房,操纵着各种菜蔬在大铁锅里翻滚",唯一违和的是瘦弱的自己必须费尽全力才能挪动专业的锅灶让菜入味。经常累到麻木,平房小店的后厨在冬天阴冷得一塌糊涂,手也不知道被冻裂了多少次。一切,似乎和刚来北京没有什么区别。但不同又确实存在:越来越多的客人慕名而来,不少食客和她成了朋友,坐飞机出差也要抽空来坐一坐;餐厅越来越正规,聘到了合格的厨师长;国贸CBD的新店也开始慢慢孕育。
相关阅读:云南姑娘将家族长桌宴办到京城繁华CBD
创业一路走来,他们也都得到了一些收获。现在有不少感兴趣的年轻人辗转打听,专程来他们这亲身感受一下手工制作氛围的;有从直播中看到古法制糖工艺,特意下订单品尝的;还有的将日常休闲与传统制茶结合,在品茶的同时学习传统茶文化。
相关阅读:传承古法制茶 传播传统文化
在曹臻一看来:"创业就是辛苦,要有勇气和意志,意志决定这世界太多的事情,那种在生活中习惯走向舒服的依靠点的人都不适合。"
讲好中国故事:年轻人创业有大情怀
"做有意义的事,将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共同想法,他们敢想敢拼,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创业中。当然,创业光靠"情怀"肯定是行不通的,消费者认可的商品必然需要具备高品质。为了做好一件作品,熬夜、实验、研究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在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的李瑞峰眼中,建筑工地里古代瓷器的碎片上的胎釉、花纹一样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很多碎瓷片都混杂在土中一起被倾倒在河沟里,这让他很心疼。他希望大众能了解这些碎瓷片的价值。他与妻子李萍一起,将许许多多的碎青瓷制作成项链、耳环、袖扣、衣扣、茶勺、梳子,让古瓷片以一种美的方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李萍说:"渐渐残片积攒多了,我们就想把这个创意带给社会,告诉大家,残缺的"中国故事"一样可以讲好。"
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在创业中获取一定的收益是一方面,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做这些事的价值,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岑瑞庆把古法红糖店铺开到了豆瓣和淘宝上,销售的品种除了传统的原味红糖,还有姜茶红糖、桂花红糖、玫瑰红糖等多种不同口味的红糖。他用直播的方式宣传品牌,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曹臻一也在村子里创业,她的员工大多数都是农村的文盲妇女,她们之前的工作是在工地上搬砖和拌水泥浆。在这里,她们开始认字,开始会在网上购物,每个人也都有了微信号,见识了新的世界。
相关阅读:传承古法红糖制作 熬出生活的味道
创业一路走来,他们这样说:
曹臻一说:"希望创办一家有人类精神的公司,在这个公司里,员工与工作的关系是有美感的,每个员工都可以有尊严地活着,有能力照顾家人。"
在微信公号的介绍中,李寿升一板一眼地写道:"在这个传统手工几乎被遗忘的时代,我们依然坚定步伐,用传统手工艺记载时代的变迁,为时代的发展留下一抹值得珍视的记忆。"
"到苏湖学堂听着古琴,聊聊传统文化,谈谈教育心得。"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亲近传统,亲近自心。"更大的心愿是在环太湖地区传播国学。"从事古法制茶的李臻颖说,这是他的梦。
欢迎关注中青创家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