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要遏制造假者对社会进一步造成危害,还要致力于营造公职人员不敢造假、不想造假的风气。
5月25日上午,中央纪委发布消息称,司法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恩光被双开。通报提到,他年龄、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学历、家庭情况等全面造假,长期欺瞒组织。有媒体梳理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栗智和珠海市委原书记李嘉两位省部级"老虎"也涉及档案造假问题。
档案造假,是一种极为隐蔽的违纪形式。除了管理档案的人事部门,没有第三方能够轻易接触到一个人的档案。造假者通过人情关系和权力手段,疏通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就能达到修改目的。如果监管不严、核实不清,也有人从原始材料阶段就开始造假,比如在入党志愿书上修改自己的年龄,以至于一些违纪官员的年龄往往有多个版本,像某些隐瞒真实年龄的演员一样让人猜不透。
分析诸多案例可以发现,违纪干部的档案造假通常发生在其从政早期,基层单位往往是档案造假的高发地带。对于级别较高的官员,来自体制内外的监督往往越全面,再修改档案的空间就越小,不过他们也获得了更多把虚假档案转为"既定事实"的权力和能力。一旦造假成功,造假者就可能在很长时间"高枕无忧",像卢恩光那样"长期隐瞒组织"。
对普通人来说,档案不过是记录人生履历的一份文件。在人口流动日益密集的当下,档案对很多人已失去了实际制约效力。然而,对公职人员来说,档案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命根子"。年龄、履历、学历、入党时间,都是影响官员升迁的重要指标。卢恩光从一个私营企业主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官员,没有虚假的档案在他身上加持,恐怕难以走得那么"顺"。
如果档案成了一种资本和指标,那么像所有指标一样,维护真相的藩篱再密,哪怕只有一道缝隙,就有人想拼命挤入实施造假。把档案看得越"重",就同样有人把档案真实的严肃性看得越"轻"。只有档案破除神秘化和仪式感,回归到记录一个人真实履历的基本功能,才能从理念上遏制造假者的不良动机。
造假者编造的不是档案,而是档案所指向的利益,其实,那种刻板地以档案指标评价一个干部作为和称职度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组部等党的各级机关已明确领导任职年龄不搞"一刀切"。在2015年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名单中,既有时年40岁的70后,也有时年59岁的50后。干部选拔任用淡化年龄限制,让符合基本条件的干部平等竞争,年龄造假就不再有可乘之机。
档案造假,说到底是一种诚信缺失行为。构建良好的档案诚信风气,最重要的是让失信者付出足够代价,不能给人留下凭借造假上位还安然无恙的印象。2015年中组部就档案造假问题出台《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试行)》,明确对违规者最高可给予免职处分,对违法者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置造假行为决不能高举轻放,不能再出现像山西河津原住建局局长薛新民那样,11次篡改档案,却一度只有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甚至"复出"的处理结果。
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中组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卢恩光被查恰在该工作之后,这正说明了审核干部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今后有必要把它当成一项长期化工作来抓。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很多人关注省部级"老虎"档案造假,在于他们位高权重。然而,更大范围、隐藏更深的档案造假行为,恐怕还发生于许许多多的基层官员,甚至刚刚宣誓成为人民公仆的年轻人。当务之急,要建立更全面的干部档案审核机制,让造假者从开始就受到严厉惩戒。不光要遏制造假者对社会进一步造成危害,还要致力于营造公职人员不敢造假、不想造假的风气。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