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洛阳6月1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今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晚,国家文物局在河南洛阳举办文化遗产公开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为来自全国9省16所学校的300多名中学生,讲述"丝绸之路与我们的生活"。
一条想象中的古老的商贸之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同学们开始了一趟穿越时空之旅。从芝麻到狮子,从天文历法到思想文化,这条绵延千年的双向交流之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顾玉才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过程,以及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加深了同学们对丝路文物保护的认识。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讲好过去的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中国故事"对现在与未来,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在公开课上,顾玉才通过讲解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十六字的丝路精神,让同学们对"一带一路"这个大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2015年起,国家文物局连续两年举办公开课活动,希望加深孩子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今年"遗产日",国家文物局还将举办2~3场文化遗产公开课活动,让文化遗产贴近、走近青少年。(文化副刊部编辑)
责任编辑:李明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