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奖学金必须请客?可悲的高校“人情债”!

 | 快讯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刊登的文章《拿奖学金请客成了绕不开的"人情债"?》一文上了微博热搜,一时成了网友热议的焦点。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广西某高校就读的王斌获得了一家单位赞助的校级三等奖学金,这对于从小成绩一直平平的他可是头一次。奖金不多,1500元。给游戏账号换个新皮肤,还是买两个新的手办?领完奖学金回来的路上,王斌喜滋滋地想着。"哟,都拿奖学金了,还不意思一下?"走廊上,没来得及把奖金信封装进书包,王斌便被舍友撞了个正着。

这样的场景想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拿了奖学金是好事,这没的说。这笔钱要不要用来请客,网友们的看法各不相同。中青舆情监测室发现,有网友说,凭本事拿的奖金为什么要请客?也有网友说,一个屋檐下吃住的兄弟姐妹任谁也不好意思明确拒绝吧,人情世故,哪那么容易撇清?

奖学金,顾名思义,是用来奖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同时有助于同学间的良性竞争。如果说拿了奖学金,愿意与同学们分享快乐,大家在一起聚聚餐也未尝不可。然而一旦这样的聚餐带有了强迫的性质,那么这顿"奖学金大餐"也就变了味。

如果拿了奖学金没请客,可能会被同学们归为异类,被强制贴上"不合群"、"小气鬼"这样的标签。因为拿了奖学金,却要付出友谊的代价,长此以往,优秀反倒可能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有悖于奖学金发放的初衷,更不利于个体的发展。

"人情债"之所以在高校中随处可见,与大学生普遍经历的两个转变是分不开的。第一个转变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大学生们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生活和适应社会。而这后一部分的学习主要依靠自学,依靠模仿,教材和模仿的对象便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这其中就包括了礼尚往来的内容。第二个转变是大学生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体现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上。只有真正经历了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从而在心理上达到了真正的"成年"。思想决定行为,当行为方式越来越具有社会性时,"人情债"的出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高校既是大学生们用来观察宏观社会的窗口,同时又是社会在小范围内的微观形态。从这个角度去看,大学生拿了奖学金要请客吃饭,只不过是社会现实在高校中的投影。社会打了个喷嚏,高校自然也跟着感冒。不仅如此,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正常的怪现象,例如上学要交"赞助费",升学要摆"谢师宴",求职巧遇"萝卜招聘",工作态度"看酒量"等,在很多人眼里,其实早就见怪不怪甚至习以为常了。网友之所以还惊讶于大学生们的"人情债",不过是心中对于象牙塔中的生活还怀有一些美好的期待与愿景。

为了所谓的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多少大学生把酒桌前的觥筹交错,把叼着烟卷侃侃而谈,把麻将桌上的你来我往,把跟老师的请客送礼看作是成熟的标志。殊不知,成熟不是花天酒地,也不是请客送礼,更不是伤害身体,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简言之,是懂规则。然而,在原本最应该领悟规则的年纪,却早早的学到了"潜规则"。而把"掌握潜规则"当作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把学习"潜规则"看作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这才是这些"人情债"的最可怕之处。(编辑王帝)

作者:曹珂

责任编辑:刘盼盼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