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讯(实习生 毕若旭)"想起最纯真的新闻理想。"参观中国青年报社的报史长廊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郭佳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2002年《中国青年报》的两篇报道——《"一定给你们讨个公道"》《繁峙矿难:"背后人物"依然云遮雾罩》。
7月19日,郭佳作为第25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一员参访中国青年报社。两岸大学生新闻营是未来新闻人交流平台,共有56位来自海峡两岸的新闻类专业大学生参与了本届新闻营活动。
两岸大学生参观了中国青年报社的报史走廊和中青报特色的"中央厨房"——"融媒小厨",并与《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共同座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钱威丞觉得,在报史走廊看到新闻写作教材中学到的作品,对于一个新闻学子来说,"就像朝圣一般"。"当讲解的老师讲到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开创了深度报道的先河,我也亲眼看到那张报纸时,那种历史感很实在,这就是新闻行业探索前行的历史。"钱威丞说。
参观过融媒小厨后,来自台湾辅仁大学新闻系二年级的学生林珊妤觉得,"台湾的报纸以传统的纸媒为主,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新媒体,但《中国青年报》已经转变成了全方位报道的概念,这一点很特别"。
在座谈会上,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翁翔向同学们分享了中国青年报社近年来全媒体转型中记者职能的全能化,中国青年报社广告部主任许海涛介绍了报社的经营从单纯的纸媒广告运营向三端广告、整合营销的转变。
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主任堵力分享了采访我国航天员杨利伟、景海鹏的经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裘鑫对此颇有感触。"虽然堵力老师讲做好案头工作时,说得云淡风轻,但要具体地做好、做全信息搜集和分析,就已经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了。我们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有时不重视这项工作,但今天堵力老师对案头工作的强调很打动我。"裘鑫说,"做好基本的准备,才能更好地面对未知。"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