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感受一线工人的“黄大年引力”

 | 共青视点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于林为大学生党员介绍大屯变电站 浙江传媒学院 彭珊 摄

中青在线北京7月2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曼玉 王煜) "没想到纪念品是一份刊登黄大年事迹的报纸,看似很轻的礼物,其实很重。我要好好珍藏!"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学生党员张灵均说。今天,带着这份头版刊载《黄大年的"万有引力"》的报纸,来自17所高校的18名大学生党员以情景剧、座谈会等形式分享在国网冀北电力的所见所闻。

每个一线电力工人都有一种"引力",大学生党员采访了打造便民直通车的农网配电营业工马雄、谱写高原光明颂的帮扶标兵何喜、坚守变电站20多年的基层工人于林,并且听了煎茶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帮村民挂国旗的故事。

"共产党员"的身份将18名大学生、一线电力工人和黄大年精神紧紧联系了起来。

活动期间,大学生党员来到了廊坊大屯变电站,采访了变电站的基层工人于林。他们了解到,于林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辖区内有100所变电站,于林的足迹遍布其中的90多所。他几乎没有节假日,连续几年的春节,他都在变电站度过。

"进到变电站里看一眼两眼还行,但是十几年二十年,于林就一直在这个圈里待着,在孤寂的地方坚守,很孤单,连个小动物都没有。"大学生党员马文祚感叹道。

马文祚十分钦佩于林,在他看来,甘于奉献、默默坚守的于林式"螺丝钉精神"和黄大年忘我工作、投身科研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7月23日,大学生党员走进霸州市,在煎茶铺供电所,他们了解到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村民挂国旗的故事。

煎茶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村民挂国旗 葛昌秋 摄

"亚妮的《没眼人》中提到:太行山11位盲人,到北京后唯一的心愿就是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我们觉得国旗代表国家,悬挂国旗最能营造国庆、家庆、民庆的氛围,是爱国情怀的一种表达。"煎茶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杨胜利说出了这项延伸服务的初衷。

2016年国庆节前一天,煎茶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村里的养殖大户刘成祥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刘成祥说:"国家强了,我们的日子才会好啊!明年国庆我还要把它挂起来,有国才有家嘛!"

大学生党员觉得挂在老百姓家门口的国旗和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分量是一样重的。

煎茶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村民挂国旗 葛昌秋 摄

给大学生党员战蔷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何喜,他被称为是"点亮永不熄灭的灯火"的人。作为"东西人才帮扶计划"负责人,他肩负着为"中国最后的无电地区"通电的重任,牺牲青春年岁,把最美好温馨的时光献给了果洛。

一年半的时间,何喜走遍了三个地区及周边城镇的大街小巷,获得了用户的第一手资料,3.98万用户享受到了国网的优质服务,很多藏民家中都用上了电器。

大学生党员学习黄大年精神 葛昌秋 摄

藏历新年的夜晚,何喜仍然坚守岗位,他把自己锁在供电所里。屋外欢天喜地,节日气氛浓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载歌载舞,而他一个人在寒冷孤独的房间里,思念远方的妻子与孩子。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何喜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果洛带去了永不熄灭的灯火。这样的何喜让战蔷敬佩而感动。

经过几天的寻访,大学生党员理解了"黄大年引力"的深刻含义,在冀北电力每一位一线工人身上,都有一种强大的磁场和"引力",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默默坚守。

作者:张曼玉 王煜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