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里这个毫不起眼的笔记本,可是大有来头

 | 军事来源: 中国国防报

今年端午节,王大娘来到连队教官兵和来队家属包粽子。李振兴摄

在云南某边防连荣誉室里有一件宝贝,它毫不起眼,却记录着该连官兵与驻地群众延续28年的深厚情谊——

一个泛黄的笔记本

■何忠兴 刘文龙

西双版纳的8月,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上颠簸近4个小时后,笔者终于来到这个群山环绕、距中老边境仅4.8公里的边防连队。在指导员沈仁权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那个泛黄的笔记本。

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本子,顶端用线牢牢扎住,里面夹着一些小纸条,可能是经常翻阅的缘故,右侧边缘有点发黑,泛黄的纸张见证了岁月沧桑。灯光下,它安然躺在荣誉室一角,时光倒流,诉说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1989年一个冬日午后,连队官兵巡逻返回时,在邦善村村头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瘦骨伶仃的小男孩。时任指导员吴春来从村民口中得知,那是王丽英的小儿子。王丽英长年生病,丈夫离世后留下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一家3口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回到连队后,孩子脏兮兮的小脸和无助的眼神在吴春来眼前挥之不去。他向连长田应文提出帮助王丽英一家的想法,得到全连官兵的响应。为此,吴春来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详细记录王家的各种实际困难,笔记本就是这样来的。

每月15日,吴春来都会带领战士走进邦善村,不仅帮王丽英挑水、打柴,教两个孩子认字读书,还主动去村里的生产队义务劳动。时间一长,他的笔记本内容也变得丰富了:谁家有病号、需要哪些药品记下;哪家娃娃快到上学年龄了,记下;东家小孩头发长了,下次记得带来推子;西家快揭不开锅了,回去叫人送些馒头来……从此,每个月15日成了村里的"节日",孩子们会爬上村口的树桩眺望,等待叔叔们的到来。村民们无以为报,塞给战士们两个土鸡蛋,又被完璧归赵,有时就干脆把东西悄悄放在连队门口。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一晃4年过去了。吴春来调离连队时,全村人一大早赶来送行。那天,吴春来是哭着下山的。新任指导员蔡诗明接过笔记本,一如既往地帮扶王丽英家,为全村的老人孩子服务。1995年蔡诗明调离连队时,也像吴春来一样,将笔记本郑重地交给新任指导员蒋继树……2015年,现任指导员沈仁权成为笔记本的新主人。

2016年9月,沈仁权将本子用绳子扎好,小心翼翼地放进连队荣誉室。他拿出一个新本子,在扉页上写道:"要改变村民的生活面貌,掌握科学知识才是王道。"从那以后,连队常送些农业科技书籍给村民,还定期组织人员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在连队官兵的指导帮助下,王丽英大娘承包山头种上了橡胶树和茶树。村民老刀腿脚不便,战士们就教他学竹器编织和傣族织锦,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28年来,连队官兵这场"爱心接力"从未间断,每当新兵下连,指导员都会给他们讲笔记本的故事。如今,王丽英大娘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去年还盖了新房。看着前来帮工的战士们,王大娘又黑又瘦的脸上露出微笑,眼里却淌下了泪水。

作者:何忠兴 刘文龙

责任编辑:董志成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