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战法诞生背后,蕴含多少奥秘?

 | 军事来源: 解放军报

在兰州舰主炮指挥室,主炮分队长巨林冲指挥舰炮手进行火炮射击,验证新战法。 王栋、于林 摄

瞄准作战对手才能找准战法创新突破方向

对于战法创新的重要性,作训科副科长石亿的感受最为直观。

多年前,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组织了一次对抗演习。石亿随银川舰出航。

在与潜艇对抗中,银川舰沿袭以往的一项战法压制对手。因双方装备性能都已发生改变,该战法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导致银川舰败北。

"剑变了,对手变了,战场环境变了,剑法也必须跟着创新和改变。"石亿感受到战法创新的紧迫性,"必须搞清楚潜在对手是谁,必须掌握对方装备底数。如果没有这种敌情意识,就不知道要打什么仗,就无法进行战法创新,未来作战就有失败的风险。"

对于该支队来说,并不缺敌情意识。他们直面波诡云谲的海上形势,几乎每天都在与各类潜在对手交锋。

石亿说:"军人就该闻战则喜。知道潜在对手是谁,只要掌握了任务特点,也就找到了战法创新的突破方向。"

为提高战法创新质效,该支队专门成立了"战法研究室"。

在"战法研究室"的一次研讨会上,支队领导提出:"在海上近距离对敌,必须掌握让敌人开不了第二枪的战法。"

沿着这一思路,"战法研究室"的成员深入分析敌情我情,最终确定了一项战法创新课题,并明确了新战法的攻关方向。


立足装备实际才能找到战法创新探索路径

方向有了,路在何方?

在那次"战法研究室"的研讨会上,海口舰舰长樊继功受领了新战法研究探索任务。随后,他多次召集参谋骨干开碰头会,最终决定立足装备,从作战数据入手寻找战法创新突破口。

作战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漫长而艰难。

樊继功回忆,经过大半年的积累,作战数据已有相当规模。官兵们乐观地认为,只要经过分析,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规律马上就会跃然纸上,新战法的突破指日可待。但事实上,他们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昼夜奋战,却发现这些数据所呈现的规律性并不强。

那段时间,参谋们陷入困惑:"难道有什么关键变量被忽略了?"他们再次对数据进行复盘,并进行了多轮实射,不断验证各种猜想。

"最不起眼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全局。"樊继功说,经过反复演算,那项被忽视的变量终于被"揪"了出来。这个变量所产生的微弱差异,会导致舰载武器性能的变化。这个变化虽不起眼,但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综合作用下,会对作战效能产生干扰。

类似这样的关键节点被一个接一个地攻破。海口舰的舰员们先后对数据分析报告进行了12次修改校准,逐渐拨开了繁杂混沌的数据迷雾,抓住了战法规律的关键线索,新战法也逐渐走向成熟。

在该支队作训科办公室,石亿向记者展示了长达数十页的作战数据分析报告。那份报告浓缩了一年多海口舰历次的演训数据,还有官兵们大量的计算和分析成果。

"有了这份报告,新战法方案就能基本成型。"石亿欣喜地说。

战场打赢是检验新战法的根本标准

战法创新的"路"终于走通了,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这套战法是否经得起实战验证?

今年初,在远海大洋,海口舰上的警报骤响。官兵们穿过舱道,冲向自己的战位。随着一声"开火"口令下达,3个漂浮靶瞬间被击沉。

海口舰实习舰长张宗堂兴奋地说:"这次用新战法快速高效地实现了作战目标,根本没给‘对手’喘息的时机。"

樊继功放下望远镜,深感振奋。他认为,这项战法极具实战价值,而且为其他战法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新战法通过了实战验证,整个支队都受到鼓舞。该支队将新战法在全支队范围内推广,进行更广泛的实战验证。

前不久,该支队多艘舰艇出海训练。官兵们根据各自舰艇装备性能和作战数据积累,对新战法进行了适应性改进。

最终,该战法在各型舰艇上都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充分证明了该项战法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消息传回支队机关,石亿兴奋地搓着手。他打算起草一份报告,将情况上报舰队,并建议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套新战法,希望能有更多兄弟单位共同分享这项战法创新成果。

石亿总结说:"过去的一年,‘战法研究室’提出了多项战法创新课题。虽然目前只验证并定型了一项新战法,但只要能在实战中达到作战目标,为战法创新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解放军报记者段江山、陈国全、通讯员王栋)


新闻样本

五次演练定型一项新战法

王先军没想到,这套近距离火力对峙新战法的定型会这么难。作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三亚舰舰长,他早在一年多前就向支队机关上报了该项战法创新方案。

这套方案可不是简单的战法创新设想,而是数据充实、经多次论证的可行性方案。在上报机关之前,三亚舰的干部骨干进行了精心推演,前后对方案修改8次。

当时,王先军信心满满。他认为,集三亚舰全体官兵之力攻关得出的这套方案,应该可以作为最终的"定型版",很快在全支队推广。

但不久之后,他意识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那套战法创新方案被支队领导摆上"战法研究室"的案头。王先军也参加了那次战法研讨会。面对各舰主要指挥员和各部门领导的反复追问,他额头上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

第二天,支队考核组登临三亚舰,指导官兵进行演练,对新战法进行了第一次实战检验。

检验结果让王先军感到汗颜,那套战法创新方案中的不足暴露无遗。他立即组织攻关小组,对方案中的11处细节进行了优化。

这样的演练接连又进行了两次,方案中的数据、流程等不断得到改进。

历经实战检验,王先军再次向支队机关上报了修正后的战法创新方案。这一次,他坚信改进版的方案无懈可击。

不出所料,这次上报的方案通过了战法研究室的审核,但没有最终定型。

王先军不解,作训科副科长石亿解释说:"新战法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也是重要的考察标准。如果战场环境极端恶劣,敌情极端危急,这套战法是否依然有效?新战法适用于三亚舰,是否也适用于其他舰艇?"

那段时间,支队战法研究室经常通宵亮着灯。战法研究小组的成员依据兰州舰、海口舰等舰艇长期积累的各种作战数据,对新战法方案进行换算和推演。

第四次演练由支队机关亲自导调,演练规模进一步扩大,敌情更加复杂。多艘驱逐舰共同用新战法与"敌舰"对抗,最终取得胜利。

但胜利的喜悦并没有令支队官兵盲目乐观,石亿带领战法研究小组迅速复盘,梳理出新战法中近10项需要改进的问题。

前不久,该支队多艘舰艇开展例行出海训练。编队中昆明舰担负着对新战法进行第5次实战验证的使命。

出航前,在昆明舰副舰长张尧的指导下,技师张世全和相关部门的战友们一起,加班加点对新战法验证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军港码头,靠岸休整的王先军目送编队远去。他期待这套新战法能够经受住"战场"考验。

在昆明舰舱室内,张世全从保密柜里拿出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移动鼠标,点击电子数据档案,和主炮分队长迟鹏对照昆明舰近一年的作战数据,对改进后的战法实施方案进行最后的校对和修订。

实战演练开始,昆明舰官兵密切协作,成功运用新战法,快速高效地达成作战目标。

在支队机关,石亿抓紧分析海上传回的战况信息,并很快断定:这项新战法终于可以定型了。

收到消息的王先军长舒一口气,就像完成了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沉淀,他对战法创新的认识更加理性:"真正的好战法,必然要经过实战的千锤百炼。"(解放军报记者 段江山、陈国全、通讯员王柯鳗)


延伸阅读

"战法研究室"撬动了什么

午后,烈日炎炎,海风习习。南方某军港码头,一片宁静。

在离码头不远的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战法研究室"内,却传出激烈的争论声。作训科长李建明正带领战法研究小组,对一项新战法进行论证。

据他介绍,"战法研究室"由支队党委牵头成立,统筹全支队的战法创新活动。战法研究室下辖对空、对海、反潜、损管、情电等战法研究小组,由各舰艇领导和机关部门领导担任组长,深入挖掘各系统战法创新潜力。

该支队还制定有完善的战法研究室运行制度,建立了战法创新"课题报备-项目审核-模拟推演-实践探索-实战验证-修改完善-定型推广"良性循环机制。

根据任务需要,李建明不定期把支队机关和各舰艇的相关领导召集起来,召开战法研讨会,总结前期战法创新的经验教训,研讨新的攻关方向。

说起"战法研究室"的由来,李建明就想起几年前的一次大型联合演习。

演习中,支队因采用的某项新战法存在不足,导致最新列装的导弹系统攻击效果大打折扣。

时任导弹业务长丁俊很是苦恼:为何这项新战法离了试验场就难见实效?

一项新战法折戟海战场,引发了支队官兵对战法创新的深刻反思。

当时,全支队的战法创新活动正如火如荼。有时一次演练就能总结出十多项新战法,比现在一年内探索的新战法数量还要多。

战法创新成果成批涌现,自然成了历次演训中最大的亮点。但当时的不少新战法由于缺乏实战价值,被束之高阁,能留存下来的优秀战法凤毛麟角。

随着反思的深入,大家难免对这些战法创新成果都产生了疑问:"这些新战法符合实战需要吗?有没有经过严密的实战检验?是否存在不够完善就仓促推广的情况……"

议训会上,该支队党委"一班人"更是直击问题关键:"战法创新有没有规律可循?好战法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谁才有资格评判战法创新成果?"

讨论到最后,支队党委一致认为:"新战法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必须让战法创新活动‘慢’下来,把质量提上去。"由此他们决定,成立战法研究室,让全支队的战法创新活动回归理性。

对战法创新成果进行验证把关,成为"战法研究室"的工作重点。据李建明介绍:"在战争年代,战法是否有效,一仗打下来立见分晓。但在和平时期,必须经过严密的数据分析、充分的模拟推演、接近实战的验证演练等,然后再修正、再验证,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定型。"

海口舰实习舰长张宗堂曾是损管战法研究小组成员,参与了数次损管战法创新任务。

据他介绍,为了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损管新战法,该支队建成了岸上损管模拟试验场,为损管新战法的探索、验证和定型提供了实战化条件。

经过上百次的实战验证,最终定型的"战术协同损管"新战法在全支队得到推广,提升了各舰艇损管能力。

"战法研究室"对战法创新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和指导,有的战法创新设想甚至刚提报上来就被否决。

今年年初,支队所属各单位共上报17项战法创新方案。如今,在"战法研究室"的反复验证下,已经有8项不具实战价值的方案被"砍"掉。

这成为该支队的新常态。在李建明看来,虽然在战法研究领域应鼓励官兵大胆创新,但必须及时挤出其中的"水分"。

近年来,支队取得的战法创新成果不少,但被"战法研究室"筛掉、否掉,或被勒令回炉重造的战法创新方案更多。

"有人问,战法研究室成立后,战法创新成果不增反减,这样的‘战法研究室’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作训科长李建明用食指敲击着办公桌面,"太有必要了!"

支队长邱文生告诉记者:"让战法创新慢下来需要勇气。在战法创新方面,确实不能有半点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因为敌人不会给有瑕疵的战法任何获胜的机会。"

在"战法研究室"的统筹下,战法创新活动更难出成果,但却精品不断,支队战法创新的质效大幅提升。

长沙舰副炮分队长张云鹏曾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战法。为了验证这套战法,长沙舰曾在战法研究室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数十次实战验证。

虽然费时费力,但这套战法实在管用,不仅得到海军机关的认可,还在支队其他舰艇中得到推广。

在海军组织的比武中,衡水舰结合自身武器装备实际,使用这套新战法,在相关比武科目中拔得头筹。

"随着海上形势瞬息万变,以及该支队装备不断换型升级,为了打赢未来海战,战法创新刻不容缓。"李建明介绍说,如今每艘舰艇出海,都担负了至少一项战法创新任务。

激烈的战法研讨还在继续,从"战法研究室"的窗户望出去,多艘驱逐舰正解缆起航。他们正缓缓驶离军港,开赴蓝天白云下的远海大洋,去探索未来海战的制胜之道。(解放军报记者段江山、陈国全、通讯员邵婧)


锐评

战法创新切不可"纸上谈兵"

战法是应敌之策、作战之魂,直接关系到作战成败。战法用在战时,谋在平时。军队要打赢,就必须不断开展战法创新,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独特战法。

值得警醒的是,有的单位探索出的新战法停留在了"纸"上。"一次演习探索出十数种新战法""一次集训研练出数十种新战法"……类似这样的说法不时出现在有些单位的演训总结报告中。

战法创新硕果累累自然值得肯定,但这些罗列在"纸"上的新战法,有的因不具实战价值被束之高阁,有的战法设想因不够完善而难以推广应用。我们如果仅满足于"纸"上炫目的新战法数目和名目,那战法创新将离战场越来越远。

战法是克敌制胜之法。实在管用的好战法必然出自战场,并用于实战,每项新战法都应用实战标准量一量。

对于不具备实战价值和现实可行性的战法创新方案,应严加甄别和筛选,避免为无意义的战法耗费军事资源。而真正能适用于未来战争的新战法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绝不能任其埋没于"纸"上。

战法创新是极为复杂而艰巨的作战准备活动,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在战法创新活动中,必须把握初始即严、全程把关原则。

在提报战法创新方案之前,就应研透安全形势、对手特点、任务目标、作战样式、双方装备底数等,找准战法创新突破口。战法创新探索过程中,则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数学建模、模拟推演、实操修正等手段,打通战法创新方案从"纸"上走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尤其在战法检验环节,应通过实战的千锤百炼,将最能发挥作战效能的新战法定型下来,并推广应用到日常演训场,为未来作战打牢战法储备基础。

(邹锐 作者单位:南部战区陆军某旅)

作者:段江山 陈国全等

责任编辑:董志成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