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8 期---
2017/09/03
Topic:学习服务"新农人"
文 / 张坤
◆ 今 日 之 声
张坤:
今天稍不留神就会被一些"新"玩艺忽悠,还以为是互联网思维。所以对己对人要多一份定力,不要太急功近利:做事,新手艺,接着玩;看人,长远观,接着看。
短短一生,有的人只干一两个行当、只呆一两个单位,一门专业走到底;有的人转跳好几个行当、好几个单位,不断学习新手艺、开始新生活——其实新旧都是相对的,有时只是换汤不换药:"算命"成了"分析师","八卦"成了"自媒体","统计"成了"大数据","忽悠"成了"互联网思维","耳机"成了"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成了"孵化器","农民"成了"现代新农人"。
日前,一位同行从一家较有影响力的报社离职,毅然决然宣布:离开媒体行业,重新学门手艺,开始新的生活。他甚至退出了相关行业群,引发网民怨叹:这意味着都市报彻底告别报业!
衷心祝福这位朋友走向新生活。不过,恐怕如何改旧换"新",也不会离开他长期积累的老手艺和心中的情怀。于他本人而言,大可挂印而去,其他人等实在不必妄加炒作、臆想乃至怨叹,更不必被一种"别人的情绪"牵引。
媒体精英流向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人们更关注那些转行从政从商的"成功者",追捧告别传媒者的"明智",笑话坚守传媒者的"没落"。
比如,前些年两位媒体精英朋友选择了一条让人不可理解的"告别之路"。一位回到贫困的老家,在乡村种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后来被选为村支书,到现在还干得很欢畅;另一位也是回到老家承包了一片山林,办起了农场,如今一些有品质的绿色有机茶、有机水果等,已经可以在城里的超市买到。
至少我知道这两位朋友的动机和初心,绝不是为了有一天发大财,也不是因为犯了错被迫归隐田园。他们都是有情怀、有能力、专业强的媒体精英,如今有滋有味地过着"新农人"的生活,是人生一次正常的选择而已。只不过这类默默改行者,湮没在一片"更成功"的声音里不被人关注。
当"新农人"突然火起来的时候,或许会有相应的舆论聚焦。
今天,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转载的一篇稿件《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就提出要让农民尽快成为有奔头、有前景、有获得感的令人羡慕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用上物联网,能操作无人机,还懂管理。
几年前,中青报就在关注"新农人"的崛起(比如中青报旗下国际资讯类周报《青年参考》刊登的"海归博士当农民:让中国人吃上健康菜"等)。类似这样的新闻,近几年一直报道不断。一位年轻同事离职后,在郊区租建了一个生态有机农场,这让更多的目光投向年轻人奔向广阔农村的"新手艺,新生活"中。
点击阅读:清华复旦毕业后,他们选择当"农民"
曾遇到过一位在北京郊区当了几年"新农人"的女博士,猛然一见那晒得黝黑的"女汉子",还真不敢想她是一名博士后。
劳作在蔬菜大棚、鸡舍、猪圈之间,与村里的农民打成一片,就是这位80后女博士、农场负责人的日常工作。
"一些地方农民的生活状况很不好,很多三农问题并不是靠个别人或者政府的某项政策就能改善的"。这位80后"新农人"认为,农民很辛苦勤劳,但农业能否给他们有尊严的收入和实现自身价值?菜农把菜卖给谁了?农药化肥到底有何伤害?这些农民并不知道。
改变自己,影响更多人——她还发起大地之子公益项目,每年帮助近千名孩子亲近土地和自然,了解食物本质、感受最简单纯朴的快乐。
我敬佩这些年轻"新农人"的勇气、情怀,敬佩那些离开媒体行业拥抱新生活的朋友们,一如敬佩还坚守在媒体行业继续推动社会进步的守望者、瞭望者、记录者们。
无论选择离开还是坚守,无论做互联网还是"新农人",无论沉浮起落,只要还有为他人服务的一席之地,就有许多新手艺需要去学,就有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值得去过。
因为对于自己而言,一席之地尚在、一息之气尚存、一饭之碗尚端,一专之业尚做,知足了。
曾读过黑塞的一本《荒原狼》:"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无异于往日,我将它杀死,温柔地将它杀死,以我生活艺术中简单、羞怯的方式。"
那位从报社离职的朋友,比我读的书多、学问也高,不知道他是否会朝着金融大亨努力,抑或不放弃"新农人"的路子,但不管在哪条路上,朋友们还是期待读到那些哲思闪光、有时也会令人心脏不适的文字。
还是拿黑塞《荒原狼》的最后一句分享吧:"我终究会把棋子游戏玩得更好。我终究能学会笑。帕伯罗在等我。莫扎特在等我。"
责任编辑:杨海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