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未来科学“基础课”

 | 坤哥007来源: 坤哥007

---第 286 期---

2017/09/11

Topic:80后获奖科学家背后

文 / 张坤

今 日 之 声

张坤:

近日,一位80后科学家获得了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越来越重视上好未来科学"基础课"的思考。

今天中青报在《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中披露:实际上,与很多科学大奖的获奖者年龄相比,3位获奖者都算得上年轻:施一公生于1967年,潘建伟生于1970年,许晨阳生于1981年。

点击图片,阅读报道

施一公、 潘建伟都认为,今天所取得的生命科学、量子物理等前沿领域成果,源于国家过去10多年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源于一代一代科学家默默艰辛的长期努力和奉献——这些正是构成未来科学神圣殿堂的"基础课"。

这位80后科学家因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贡献获奖。参与评奖、捐赠的互联网大咖马化腾、李彦宏等表示,要从重视和支持科学的"基础课"开始,支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营造科学氛围。

李彦宏说与他一起去听未来科学论坛讲座的,有很多是10多岁的孩子,这些论坛传授、分享的就是一些"基础课":"30年后,如果这些孩子因为听了讲座,走上科学的道路,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设这个奖就值"。

未来科学的"基础课",对于我们走进未来科学的神圣殿堂,有着敲门砖、奠基石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往往因为一看到那些好看、很酷的产品应用,就只关心能体验到的方便、实用,甚至只聚焦那些娱乐化、商业化的"明星",忽视了上好这些"基础课",不能潜下心搞基础研究,不能沉下心搞基础设计,甚至不能安下心搞基础制造,已经造成了很多现实和长远的危机。

比如,我们互联网产品应用铺天盖地,但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核心技术依然不多,我们依然生存在一个随时可能被别人一拉电闸,就变成"黑灯瞎火"的危机中;

比如,耐不住寂寞,不能真正以"大国匠心"全身心投入到一些基础性研究、基础性制造当中,结果造成投入巨大产出很小,甚至产生了因关键环节掉链子,而造成巨大损失的危机。

我们关注80后科学家的崛起,更关注崛起背后对"基础课"的高度重视,关注深层次科技人才的机制、体制创新。

万丈高楼平地起,未来梦想现实做,我们要上好一堂堂未来科学的"基础课"。

作者:张坤

责任编辑:刘子新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