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北京9月15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煜)"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有关党的十九大宣传部署安排,推动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向文化领域拓展延伸,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中央网信办联合文化部共同组织开展了"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媒体主题活动。9月15日,活动启动仪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中央网信办、文化部相关领导以及十几家网络媒体记者参与启动仪式。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黄其正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致辞,他表示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众多精彩绝伦的中华"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是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是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源泉,"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是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举措"。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言。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日常实践着的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我们中华民族持有、传承着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烙印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标识。"
"我们体会到文脉就是国脉,也就是人民的血脉、世界的运脉,所以把文脉传播好有利于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中国青年网总裁兼总编辑郝向宏在发言中表示,中华文明是全球文明当中唯一历经五千年没有发生断裂的文明,在这样一个文明的基础上,把文化自信传播开来对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讲好文脉在中华、文脉强中华的故事"。他号召全体网络界的同仁在非遗传播活动中,关注青年非遗传承人,展现工匠精神、爱国情怀,为更多的青少年投身非遗事业作出贡献。
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老百姓的文化实践,主要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在代际之间纵向传承,短时间内跨越巨大空间的横向传播,就不太多见。但是如今,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其历史轨辙、现实遭际、地方知识、美学品格、传承规律、实践方式、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将通过以往的传播手段所难以比拟的广度和速度,传播到数量巨大的网络用户中。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认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顺势而为,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形成非遗保护的合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还强调了人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离开人就无法确保非遗的存续力。在虚拟空间中大规模传播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最终要落到具体人身上,并最终要由这些非遗的持有者代代相传,方能赓续和发展。"
据悉,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来自近百家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以及部分文化领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将分赴贵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通过实地采访、亲身体验,深入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体悟中华民族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通过融通多媒体资源报道展示,在网上形成关注非遗、传承非遗,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声势,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高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