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坨子上种出万亩生态林

 | 快讯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产娟娟

阿尔乡,蒙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

出阿尔乡镇,行6公里水泥地,沿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瓦房,这里就是阿尔乡镇北甸子村。

公路两旁种植了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和花生地,牧民赶着成群的牛羊在草场间放牧,万亩松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平原着绿,荒山披锦,一道道绿色屏障横亘在辽蒙边界。这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是彰武县治沙造林最大的成绩。

图为辽蒙边界林

六十年前,这里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黄沙瀚海。

据了解,北甸子村是辽宁省最北的乡村,是科尔沁沙地南侵辽沈的必经之路。沙地南缘一线长43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豁口素有"辽宁沙窝子"之称,这里曾是辽宁省荒漠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庄稼被埋进黄沙中,村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说起北甸子村以前的生活状况,村民陈其华回忆道:"以前这里只要一刮风,屋里的床上都是一层土,人们吃土是常事儿。"村里有一口水井,村民的日常用水全靠这口井,一到大风天,树叶、黄沙全都给吹进了井里面,村民们要先将漂浮在上面的树叶舀出来,打上来的水还不能立刻用,得静置过滤后才能饮用。

不仅如此,"前天晚上在地里播的苞米种子,一夜大风吹过以后,第二天所有种子都被刮出来了。野鸡、山耗子都把苞米种子吃了。而且如果风大,经过一夜,房屋门前就堆满了沙子,房门都打不开。大风对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极大影响。"陈其华说。

为改善北甸子村村民的生活环境,从1996年起,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带领村民在沙坨子上种下长15公里、宽3公里的樟子松林,在漫天黄沙与村庄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挖沙种树,保住自己的家

1996年,春季大风,庄稼被埋进了黄沙中。那一年,国家相关部门派来工作组,给出了北甸子村可以进行整体移民的规划。董福财难以接受整体移民的方案,于是他和沙子较上了劲,决定自己带着村民干,保住自己的家。

在沙上栽树,怎么能栽得住,栽住了怎么成活?很多村民根本不相信靠栽树能治住风沙。

图为夕阳下万亩松林

为了动员全村人一起投入到家乡生态环境治理中,董福财挨家挨户的跟村民讲栽树成活的可能性。"虽说沙子多,但是沙子底下还是有实土的,只要能把树栽到实土上,好好爱护就能成活。"但听到的回复大多让他上火:"沙子上栽树,一想就不可能,这白出力的事,可别找我。"

1997年,董福财带着老伴和两个刚成年的孩子,率先迈出了植树治沙的第一步。他贷款1万元,包下200亩荒地,还硬把亲戚拉进来。起初3年几乎看不到什么效果,树苗的成活率还不到30%,家里养猪种地的收入全还了贷款。

沙丘上没有实土,往往坑还没挖成,流沙又回流把挖走的沙子填满。经过琢磨,董福财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先浇水,再挖坑。湿的沙子能成形,一边浇水,一边挖沙,直到找到实土。这样下来,也只能栽上七八十棵树。

在董福财的坚持下,沙地上有了绿意,周边的耕地也受了益,产量有所提升。第二年,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他一起干起来。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终于找出了一整套在沙地上造林的方法。

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退耕还林,好法子配上好政策,村里开始大规模造林。在董福财的严格要求下,北甸子村通过一年栽树,二年补栽,硬是把树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5%以上。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镇和彰武县的平均水平。

移沙丘,筑"天路"

治沙造林初见成效后,董福财并没有松懈下来,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修路上。北甸子村离阿尔乡镇只有6公里,但在十几年前只有一条土路,汽车很难通行,进出物资大多靠马车运输。所以在第一时间,他想到了修路。

2002年秋,经过多次争取,阿尔乡镇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级公路正式立项,但施工方实地考察后,认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软,不符合修路标准,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后再用实土和石头把路基垫起来。

当时,村里的积蓄并不足以承担这样"移山填海"的工程,董福财就带领村民自发施工。2个月后,施工方再来考察时已经达到了施工要求。2003年,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当年8月,这条路全线贯通,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跑贷款,卖粮食,搞养殖

生态改善了,交通便利了,北甸子村人脱贫致富的心情格外热情,步伐越来越快。作为致富的"带头人",董福财结合北甸子村原有产业优势,帮助村民跑贷款、卖粮食、搞养殖,带着全村人民把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为保护得来不易的治沙成果,董福财说服村民将牲畜养殖方式由"散养"转变为"圈养",组织村民建起养殖示范小区,使肉牛、肉羊养殖成为北甸子村致富的重点项目。

"沙子固定住了,土地产量上来了,村民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改善了,大家都特别高兴。"陈其华说。

如今,彰武林地面积由最初的18万亩增加到178万亩,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前的2.9%增加到36.1%。如今的北甸子村生活富足,生态良好,这颗绿色的塞北明珠将永远镶嵌在浩瀚的沙漠林海中,守护着这方辽北大地。

作者:产娟娟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