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晨 通讯员 李晨)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陆钟武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陆钟武的逝世引发东北大学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沉痛哀悼。
1929年,陆钟武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1953年,陆钟武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毕业,留在东北工学院任教。从此,他在东北大学开启了60余年的学术征程。
陆钟武经历的第一次重要实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第一个冶金炉专业,成为我国冶金炉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1953年,东北工学院组建了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炉教研室,陆钟武担任教研室主任。
20世纪50、60年代,陆钟武主编《冶金炉理论基础》《冶金炉热工及构造》《火焰炉》《火焰炉理论》(中文版)等冶金炉学科成立以来主要的专著和教科书,被全国高等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普遍选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冶金炉学科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进入80年代,陆钟武开启组建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创立系统节能理论的第二次重要实践。
80年代初,陆钟武根据国际上刚刚爆发的能源危机和我国钢铁工业能耗过高的现状,组建了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和热能工程系,并出任热能工程系主任。陆钟武创造性地提出了“载能体”概念,将热能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和学科视野,从过去的单体设备(冶金炉)及其部件,扩展到生产工序(厂)、联合企业乃至整个冶金工业。
1993年,陆钟武的系统节能代表作《系统节能基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修订后再版。三十年来,他主动为本科生开设系统节能课程,多次组织系统节能理论培训班,培养一批系统节能方向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青年学术带头人。
世纪之交,陆钟武将目光聚焦到工业生态学领域,开启了他的第三次重要实践。
为了研究和处理好工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他集中精力投身于工业生态学的研究,提出“穿越环境高山”理论。
“‘穿越环境高山’就是把环境负荷比喻成一座高山,发展经济就是一次翻山活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翻过了这座‘环境高山’,但是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陆钟武曾表示,发展中国家不能再走发达国家从山顶上翻过去的老路,而需另走一条新路,那就是在半山腰上开凿一条隧道,从隧道中穿过去。
1984年,陆钟武走上东北工学院院长岗位,为冶金工业和地方经济“全面服务”、坚持“开放办学”,他的办学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向媒体开放”“向中学生开放”“向企业开放”“向国外开放”,一向“深宅大院”的东北大学对外敞开了“四扇”大门。上个世纪80年代,他提议拆掉东门,划出体育馆以东6公顷土地,在三好街建立中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的科学园——东北大学科学园。30年后的今天,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沈阳的“中关村”,孵化出东软集团等一批创新企业。
陆钟武院士在教育和科技战线上辛勤耕耘、上下求索了63个年头,精心培育了数以千计的栋梁之才,他们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有院士、校长、企业家、教授和学者。
责任编辑:王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