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煜)“1950年生产的西门子冰箱还能使用,几十年前制作的瑞士手表依旧走动得分秒不差,一部电影里某个精益求精的细节触动人心,这就是工匠精神。”12月6日,西溪影人会电影人论坛上,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室主任董瑞峰如此说。
论坛以“电影工匠是怎么炼成的?”为主题,来自好莱坞的《雷神》系列编剧克雷格·凯尔(Craig Kyle),著名营销大师马丁·基斯特勒(Martin Kistler),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室主任董瑞峰,真鉴影业董事长、《画皮》系列艺术总监杨真鉴,著名影视特效专家、动画导演李炼五位国内外知名电影人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的宝贵经验以及对电影市场的展望。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业文明之前,手工业的从业者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但今天中国缺乏的不是工匠精神,是工业精神。”在杨真鉴看来,工业精神是每位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而工匠精神则是他们的基本素质。应该先有工业精神,再有工匠精神,这样才能按照高度程式化的模式,去拍摄优质电影。
他表示,国内电影市场近几年发展异常迅速,很多场务、制片主任被迅速提拔为导演。而在这过程中,也滋生了一些“金钱为王”的浮躁现象。虽然国内并不缺乏“死士级”电影人,但囿于电影制作流程不规范、分工不明确、技术不发达等问题,中国无法产出世界级高品质的电影。“95后看中国的大多数电影是怀着原谅的心情。”杨真鉴认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新生代观看着世界范围内最顶级的电影长大,目前国内电影行业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电影的追求,“如果我们的产业不再升级,迟早被观众抛弃”。
曾担任《雷神》系列的编剧克雷格·凯尔认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最主要体现在影片的故事是否精彩、符合观众内心需求的层面。曾参与《长城》《金刚狼》《英雄》的电影营销大师马丁·基斯特勒也认同此观点,指出电影工匠应保持初心,创作出引起文化和情感共鸣的故事。同时,他指出,电影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电影制作上,也表现在电影营销方面。
近几年,随着人们社交方式的转变,新时代的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主流。电影营销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而在这过程中,对电影卖点的精准提炼,对电影群众的类别分析等,均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对此,有大量国际营销项目经验的马丁·基斯特勒认为,现在观众通过社交媒体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这也导致观众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影营销下一步应与电影制作加强关联,从上游就开始融合。而社交媒体的灵活运用,也可以征集观众喜欢的IP故事给片方做选择,可选择性的将其拍成电影,加强观众的粘度。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