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思政教育“磨亮”青年底色

 | 快讯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通讯员林晓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董碧水

十九大会议闭幕后,浙江工商大学决定开设一门新的通识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仅仅两天,课程选报的学生人数就超过800人。

11月29日,首课开讲。考虑到课程选报的火爆,学校特意将上课地点改到可容纳900人就坐的小剧院,但离开课还有15分钟,剧院上下两层就已坐得满满当当,“迟”到的同学只能坐在过道或站在后面。

这只是经历蜕变的浙商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欢迎的一个写照。

浙商大教务处处长厉小军说,曾经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板起面孔说教”的思政课,早改了过去的刻板印象。

就在此次《习近平法治思想》课上,浙商大法学院特聘教授徐祥民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来源、精髓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体系及构成,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又不失严谨的讲授,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据介绍,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所开的每一门公共选修课,几乎都会被学生“秒选”,许多思政课堂一座难求。

校党委书记金一斌说,如今的大学生大多已是“95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学再也不是“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要进学生头脑,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

近年来,浙商大积极探索“大思政”教育格局,明确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职责,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契合专业,以“隐形嵌入”方式将思想引导融入教学。

不仅如此,浙商大还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多背景、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如有海外经历教师,结合自身经历,通过中西方制度和文化对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结合讲授中外文化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管理学院的老师则将管理学理论与党史相结合,编写“红色教案”,讲授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梦;人文学院老师指导精读哲学原著,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与此同时,浙商大把传统思政理论课与学生心理、求职就业相关联,与综合课、专业课结合,让专业课渗入思政,讲出思政味,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于希勇认为,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教师也在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唯有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思辨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所学内容,才能使思政教学入脑入心,真正产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大的思政课也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45分钟讲授”。在常规思政课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形式,“线下课堂”“博雅讲堂”,“时事评论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家乡美教学法”“历史情境教学法”“乡土历史教学法”,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感、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万甜说,思政课不仅仅是理论课,让自己学到了更深刻的实践知识。

曾被称作“填鸭式”教学的思政课,因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实践的空间而焕然一新,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浙商大从1996年就设立的当代政治、当代经济、当代科技、当代法律、当代文化“五当代”系列报告会,2008年起开设的“百家百科”讲坛、五洲讲坛,每年吸引近两万名学生的聆听。连续举办八届的“卡尔•马克思杯”思政理论知识竞赛,每年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

这个学期,浙商大又引进、新开了《中华诗词之美》《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人生·人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在历史坐标上解析日本》《中国看世界》《军事理论》等课程,选课的学生达到5000余人。

作者:董碧水 林晓莹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