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北京12月2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初次接触互联网的年龄越来越小,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在推动着形成一种卧室文化,许多孩子上网的行为现在更加个人、更加私密化,受到成年人的监督会更少。”今天,在互联网安全责任论坛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官员苏文颖所提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引发关注。
每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都会发布《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今年的报告聚焦“数字时代的儿童”。据了解,在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中,约1/3是18岁以下的儿童,年龄在15岁~24岁之间的青少年群体是上网人口比例最高的群体,在世界总人口中,上网人口比例为48%,而在这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群中,这一比例高达71%。
苏文颖认为,“通过匿名的,不设防的社交媒体和游戏论坛,侵害者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与毫无防备的儿童发生接触。总的来说,儿童在网上遇到危险和伤害时,往往会先向同龄人求助,这也为父母和成年人保护儿童带来了更多挑战。”
苏文颖所指的“数字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内容风险,即儿童暴露在不健康不适宜的网络内容面前,如宣扬自杀的内容;接触风险,主要指的是儿童与网上危险的人物进行接触,如出于性目的而解除儿童的人;行为风险,儿童在网上实施不当甚至违法行为,如网络欺凌等。但是,数字生活已经成为了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很难像以前拿走漫画书、关掉电视机或是简单粗暴的断网来阻止儿童的数字生活。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法学院院长姚建龙评价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立法的基本状况为:意识已经觉醒,责任还需明确,立法亟待升级。他发现,企业和其他责任主体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是不明晰的。
常年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第一线工作的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委会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发现,儿童保护工作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并且,互联网时代加速了问题的严重性,互联网不仅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线上的内容和行为会延伸到线下,使问题更加复杂。如果遇到了违法犯罪是有途径可以通过司法解决的,但佟丽华建议,在儿童遇到一般伤害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难以解决的,期待能培育更多的专业的儿童保护的社会组织来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员副教授王莉提醒,不要忽略互联网给孩子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在她所做的关于青少年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调查中发现,约70%的孩子是每周和父母通过手机沟通,有44.4%的孩子是不上网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担心网络不安全,但电脑又恰恰能够帮助文化水平不高父母的孩子提高各方面的水平。她认为应当定向、准确地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帮助这些儿童。
对于现在的孩子,“网络就是生活,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个互联网像空气跟水一样的环境里,所以网络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包括未来的政府社会参与方式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网络中国青少年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认为这是这个时代教育儿童的一个挑战。
根据一些调查,张海波发现儿童在数字化技能方面成长非常迅速,往往走在了家长的前面。他建议,应当把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国家的公共教育体系中,广东省于今年1月已经把“如何当好一个好网民”纳入到地方课程中,家长也要一起学习如何网络保护。
在教育的方式上,张海波认为应当用参与式的教育,让儿童自己发声,“放溺水教育应该是在泳池里教,而不是在岸边教”,同样在儿童互联网保护问题上,“让儿童在主动发声中,他们自己去辨别信息,然后提高自己的自护技能。”
在当天同时发布的《2017年腾讯网络安全生态责任报告》中指出,今年2月,腾讯公司在文化部的指导下正式推出了“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协助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游戏账号进行健康行为的监护,这成为当前国内互联网游戏行业首个面向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平台推出后,得到了家长、孩子、专家、学者等多方的一致肯定,被认为是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
腾讯公司信息安全执委会主任杨鹏说,“腾讯公司作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先行者,对于技术和安全的辩证关系一直有着深刻的领会,也通过不断加强研发能力、丰富科技伦理和道德乃至哲学思考来构建成体系的安全解决方案,不仅着眼当下,更放眼未来。”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