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北京3月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新玲)为什么“减负”年年喊,却越减越重?在教育机会和资源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升学竞争反而加剧?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各地的择校竞争为何如此不同?针对这些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用一年多时间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3月1日,《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出台了大量有关“减负”的专项治理文件,但因这一问题牵涉政府、学校、市场(培训机构)和师生家长等多方因素,问题异常复杂,致使“减负”问题久治难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发现“减负”减不下去主要表现为:“减负”政策实施重量不重质;“减负”政策实施中形减实不减;“减负”政策实施中社会支持力量薄弱。2017年上海市市委书记曾在上海“两会”期间自曝家丑,向中小学减负问题开火,随之,上海市成立了“减负领导小组”进行专项治理,“中小学生减负”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
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时间“领跑”全球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负担沉重,在校学习时间过长,校外补习时间“领跑”全球,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于2010年与2015年进行的两次全国大范围调查,全国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从2010年的6.7小时增长到8.1小时;中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从7.7小时增长到11小时。五年间小学生与中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幅达到了20.9%与42.9%,在校学习时间显著增加。
2013年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1-3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4-6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问题控制在1小时之内。实际情况是,当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调查发现,42.1%的四年级学生和68.8%的八年级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时间超标。这样的结论,在之后多年中、不同来源的调查中得到不断证实。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66%,初中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78%;而在休息日,小学生、中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都在80%以上。
课外补习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另一重要来源,在上海、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课外补习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在2012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学生报告的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13.8小时,名列第一,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学习时间达17小时左右,远高于OECD(世界经合组织)的平均值7.8小时。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课外学习时间约为上海的1/2,日本仅为上海的1/3。
课业、作业难度与考试压力不断增大
2012年PISA的数学测试针对15岁学生,但上海的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其学科难度仅相当于中国小学水平。可见中国数学的实际难度明显高于OECD国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还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感觉到的作业难度越来越大,学生完成课业的劳累程度越来越重。
更为严重的是,校外培训普遍采取“提前教育”的“抢跑”模式,学习进度和难度远超课程标准。从1998年左右,逐渐进入小学的“奥数”,将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卷入这种违规超标的数学训练,成为许多孩子的“噩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发现部分教师要求短时间内完成较多数量的作业题,提高了作业难度。例如上海的部分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作业,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每分钟答20题,不许出错,否则重来。二年级则是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就成为一些孩子的“鬼门关”,闹得举家不宁。
另一种作业被称为“惩罚性作业”,比如因纪律不好,罚抄课文10遍,漏做一题数学,被罚重做作业10遍。更有教师采用“一人做错,全班挨罚”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之外,还让学生产生心理困惑以及人际交往压力。不少公办学校在考试时增设高难度的附加题(例如奥数题),人为增加考试难度。
大量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 肥胖和近视率不断上升
睡眠不足是中小学生压力过大的严重后果。2017年12月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规定要“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8.45小时,其中6-11、12-14、15-17岁的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为8.95、8.35、7.73小时;6-17岁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的比例为69.8%,其中6-11、12-14、15-17岁的睡眠不足的比例分别为74%、71.2%、61.7%。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学生休息日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高达46.3%、学习日运动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高达66.3%;7.6%学习日基本没有运动,8.3%在休息日基本没有运动。
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6省市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23.4%的学生课间很少出教室活动,甚至“从不出来”,学生的课余运动时间远没有达到国际标准,每天课余体育活动不足1小时的比例接近七成。
2002-2012十年间,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根据1991—2010年间几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显示,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和乡村女生的肥胖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逐年上升。根据2005、2010、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14年7~15岁学生的近视率约为50%,比2010、2005分别高出2.7和12个百分点。
学业负担加重后果严重 “政府失灵”纵容“影子教育”泛滥
一项针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网络统计发现,在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导致中小学生采取自杀行为的原因从多到少依次为:家庭矛盾、学业压力、师生矛盾、心理问题、情感纠纷、校园欺凌和其他。而案例中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的冲突根源是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案例亦有类似情况,部分冲突根源也是学业压力。因此,学业压力不仅仅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起作用,也对学生家长、老师产生诸多影响,激化了学生个体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
对“中小学减负”进行分析,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发现以分数为选拔标准的中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仍是应试教育的导向,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竞争。而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培训机构,作为教育消费行为,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但是也强化了应试教育的价值、加重了学业负担,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公。教育部门的监管缺位,教育治理“政府失灵”纵容了“影子教育”的泛滥。
责任编辑:于璧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