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本月初,37岁的薇薇(化名)终于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诞下一名女婴。值得一提的是,薇薇的第一次生产,距离她第一次怀孕,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在此期间,她经历了14次怀孕和14次妊娠失败。
3月1日晚上10点多,一妇婴生殖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鲍时华的手机微信上,收到一条消息:“鲍主任,您好,谢谢您的关心。我是薇薇爱人,今天她剖腹产生下女儿……”
这样的报喜消息,在鲍时华的病号群里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好孕报告”。
其实,即使是备孕、怀孕的人群,甚至生过孩子的妈妈们,都很少了解医院生殖免疫科的功能。鲍时华介绍,前来自己科室求助的,大部分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反复妊娠失败患者。大众的通俗说法,就是习惯性流产病人。
2003年,薇薇第一次自然怀孕却不幸流产。在先后经历了4次自然流产以后,她开始辗转各大医院求医,寻求帮助。2015年10月,在第13次胎停以后,身材瘦弱、面色晦暗的薇薇在婆婆的陪同下来到一妇婴,找到了生殖免疫科的鲍时华。
鲍时华细细分析薇薇之前13次的检查和治疗经过,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因:遗传、内分泌、感染、男方精子、女方排卵情况、解剖结构均正常,但是血凝处于易栓前状态;患者自身免疫有3项抗体阳性,1项弱阳。根据经验,鲍时华很快理清了思路,诊断薇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给出了明确的针对性方案。她告诉薇薇,如果胚胎本身正常,这种治疗的成功率一般为80%~90%。
而薇薇只是弱弱地回复了一句:“多谢您,费心了。”过去多年来,她已经接触了太多的医生,14次流产对她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生殖免疫科病人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焦虑。所有的病人都觉得自己的病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婚姻。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备孕。”一妇婴“习惯性流产”专题门诊于2010年1月开设,2015年成立了生殖免疫科,鲍时华见多了反复妊娠失败的患者,“文艺一些的病人说,她的心灵在沙漠里煎熬着;直白一点的病人说,别人生娃像母鸡下蛋,而我生娃却像造’原子弹’。”
据介绍,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2次或2次以上在孕20周前的自然流产。医生建议,如果只发生过一次自然流产,一般不予以干预,鼓励再次受孕;二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可以进行流产病因筛查,三次自然流产史患者则一定要筛查病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来说,开展全面的病因筛查、找到病因才是治疗的关键,然后医生才可以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从临床经验来看,反复妊娠失败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非常重要,要学会自我调节;家庭成员要同心协力,不要给予太多压力。”鲍时华表示,薇薇这个病例最终能够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不可或缺,即她对医嘱的执行度很高,“临床上,我们发现不少病人可能会选择同期多处就诊、用不同的药、擅自增减药物等,而多种药物之间可能会有协同或拮抗的作用,应当尽量避免。”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