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团队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定义不吸烟、女性为肺癌新高危人群

 | 快讯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领衔的团队历时多年完成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形成了一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为主的个体化诊疗体系。历时10年,从创建新的诊疗规范,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到形成个体化治疗规范,项目成效显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社区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并定义不吸烟、女性为中国肺癌新的高危人群。2013年8月~2014年8月,项目组在上海市闵行区的7个社区,以先期建立的肺癌高危人群库为基础,开展自然居住人群中肺癌高危人群的初筛研究。共筛查高危人群11332例,其中女性比例37%,不吸烟患者比例17%,平均年龄63.8岁。查出肺原发恶性肿瘤27例,患病率238/10万。其中81.48%是0-I期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平均年龄只有60岁。比较后发现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68/10万和358/10万 ;吸、不吸烟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59/10万和337/10万。

以往的经验提示肺癌的高危人群多以老年、男性、吸烟为主。但项目组的研究却发现:女性、不吸烟人群是中国肺癌新的高危人群。

该项目组的社区肺癌筛查结果为后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大规模筛查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上海市社区居民及机关企事业人员的体检,大部分已经从以前的胸透或者胸片检查换成CT检查,并发现了大量早期肺癌患者。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避免了疾病的进展对社会、家庭造成的极大负担。

据悉,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肺癌手术的患者,70%以上是受益于肺癌筛查计划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仅2016年,年轻不吸烟女性患者更是占到了早期肺癌的76.2%。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组不仅发现了肺癌高发人群的新特征,还在国际上率先建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诊疗规范,对早期肺癌术前检查流程和项目进行“瘦身”。项目组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对选择性早期肺癌患者术前不做支气管镜和骨扫描等检查,建立新的诊疗规范,减少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资源,并在国内率先开展EBUS-TBNA替代纵隔镜对纵隔淋巴结分期,减少患者创伤。

项目组发现,结合术前CT影像,临床诊断为T1N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肿块中包含磨玻璃成分,则患者支气管镜检查完全没有异常,因此项目组认为这类患者术前可不必接受支气管镜检查。临床诊断为T1N0的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不到1%。而其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又具有明显的特征:年龄小、有临床症状、术前血清CEA含量明显升高等。

因此,项目组提出仅在这类高风险人群中进行骨扫描检查,其余早期患者可不行骨扫描检查。避免了大量早期患者进行气管镜和骨扫描检查,不仅使患者免于身心创伤,同时也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陈海泉介绍,基于此项新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精确诊断策略,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了支气管镜(800元/人)和骨扫描(1000元/人)检查,直接减少检查费用近126万元,节约术前住院时间超过700人*日。自2012年起,项目组的研究成果逐步在全国十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据不完全统计,采用新的诊断策略,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医疗费用超2000万元。

作者:王烨捷

责任编辑:王菀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