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吴蕴聪 孙惠贤 实习生 杜英浩
告别供暖季,北京大学生王颖觉得,这个冬天天空干净了许多。
据北京市环保局通报,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完成国务院“大气十条”中的目标,即到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随着大气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2018年大气治理也将全面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前几年天空时有湛蓝却很短暂,而近来这种蓝似乎正在逐渐变为一种常态。”走出户外,王颖看见并享用着这场保卫战的显著成效。
随着北方地区久散不去的雾霾逐渐得以治理,国外媒体及许多在华生活的外国人,对中国大气环境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那么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是否达到了人们的期望?
市场调查:全国净化器销售额同比下滑24.9%
提起前些年的空气质量,来自泰国的山西大学留学生罗精益(Phunuwat. Sitthikote)连连摇头:“空气污染比现在严重得多。”
2018年是罗精益来中国求学的第四年,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严重污染时的天气让他十分不习惯。“每次出门都不得不带上口罩,平时更不敢在外面跑步”。
那时,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为了实现合理治污,一系列治污措施和环保法律也相继出台,随着环保攻坚战的步步深入,全国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013年石家庄的大气污染到了一个非常紧迫的程度,雾霾导致大气能见度非常低。”刘璐是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现在石家庄的大气环境相较前几年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而在河南郑州的公务员张迪,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现在我出门基本不需要口罩了,这在两年前根本不敢想”。
看着大气治理成效,已经把中国当成第二个家乡的罗精益对“蓝天保卫战”的成果十分欣喜:“我已经感受到了空气环境的明显变化,尤其是这个冬天,可以经常看到蓝蓝的天空”。
天变蓝了,有人欢喜,有人忧。
据市场调查机构奥维云网提供给《中国经营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北京地区空气净化器销售额同比下滑57.6%;全国市场同比下滑24.9%。
外媒关注:中国的天空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的天空今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围绕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不断吸引着外媒的关注。
几年前,英国《卫报》曾这样报道: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超过WHO健康标准的10倍以上,城市首次为空气污染拉响红色警报。
而2018年2月,《卫报》刊发了题为《蓝天的思考:中国治理污染正在收到成效》的报道,称“中国首都的天空干净得几乎不可思议”。报道指出,2017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创纪录的226天,重污染日仅23天,而2013年重污染日为58天。
一位外国公益项目负责人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数千位环境巡视员奔赴北京周边工业带,对煤的不合理使用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的车辆、工厂和建设用地也受到重点关注。环保措施开始发挥作用”。
环境保护部2018年1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7年全国整体空气质量大幅改善。74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3.4%,比2013年上升7.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8%。
需要明确的是,在大气保卫战上,北京绝不是特例。
原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讲到,京津冀近五年PM2.5的下降幅度是39.6%,北京市下降34.3%。
也许就像《卫报》在报道中描述的那样:中国治理污染成效显著,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专家:中国打赢大气保卫战或比西方更快
这条“正确的道路”指的又是什么?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今年两会上揭开了“谜底”:蓝天保卫战要继续强化执法督查、区域间联防联控、科技创新、宣传引导四方面的支撑,依靠创新技术,依靠全社会力量加入这场攻坚战。
谈及大气污染的全面治理,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李剑锋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以美国为例,从出台《清洁空气法案》到雾霾得到有效遏制用了10多年的时间。按照以前经验,空气污染得到全面治理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产业转型,目前中国实现全面治理的时间可能会短一些。
“多管齐下控制各种污染物,综合治理才能看到最终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讲师王克也认为,中国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复合型污染,想要持续改善大气环境,需要运用综合手段进行处理,这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
“因为政策及经济大环境的改变,政府开始加大对大气环境治理的管理及处罚力度,企业不再可能为了赚取利益暗箱操作”。来自荷兰的唐华德曾是欧盟环境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先后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居署的专家和顾问,在中国定居十几年。
“十多年前的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在那个一切都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时候,企业作为经济运转的重要部分不会因为污染问题关闭”。在中国定居十几年的唐华德见证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也发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环保问题的忽视。他指出,不只是中国,环境污染是社会在发展和经济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损耗。
“从以往西方环境治理经验来看,这是一个持久战,但是中国在这方面取得成效的速度是惊人的”。唐华德指出,从中国蓝天保卫战的成效来看,无论是中国政府的改革支持、法律支持还是各级部门打出的“组合拳”,中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决心和成效都备受瞩目。
“就像一个杂乱的房间,经过强有力的清扫工作,中国打扫得更快更好。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能够将这个房间干净卫生的环境保持下去才是最难的”。唐华德认为,受到经济成本等相关因素的制约,短时间内污染是不可能根治的。
编辑:王帝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