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深圳4月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芳)2016年就建立全国第一张中风“溶栓地图”的深圳,今天正式成立深圳市脑卒中学会,溶栓地图也同步发布2.0版本,脑卒中救治体系再次提速。
俗称中风的脑卒中,抢救起来必须争分夺秒,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俗称的脑梗)占80%。如果脑组织的供血中断,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将出现严重的不可逆性损伤。在发病3~4.5个小时内,通过溶栓药物或手术早期开通堵塞的血管,是决定脑卒中患者生死存亡的关键。
2016年11月,深圳建立了全国第一张中风“溶栓地图”,确定全市具备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通过120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精准高效的救治网,让中风病人能迅速找到距离最近的卒中中心,获得规范的救治。
而如今,另一张更大的“网”也在形成。4月8日当天,深圳市卒中学会正式成立,将团结深圳市卒中领域学者、专家、机构、单位等,因地制宜地制定深圳市卒中诊疗规范,加强学术交流,形成医院多学科、全市一盘棋对抗中风的能力。
与此同步,深圳市中风“溶栓地图”也进化到2.0版本,定点救治医院新增了2家宝安区属医院,总数达22家,并初步细分为9家A级医院和13家B级医院,其中A级医院有能力开展介入取栓,即具备急性期血管内治疗资质,方便危重病人被准确送院。
据悉,深圳市卒中学会由全市41家医疗卫生机构参加,会员达到492人,涵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康复和护理等多个学科,由全国第一张中风“溶栓地图”的推动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任力杰担任会长。
任力杰也是2017年深圳市十大好青年的获得者。他表示,“简单来说,A级医院都具备拉栓(即血管介入取栓)的能力,中风病人如果情况比较危急,必须立即介入取走堵住脑血管的血栓时,就应该被送到A级医院。这样的细分可以让救治更加精准”。
据了解,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2017年,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约有1100多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病例约250万,每年卒中死亡人数约110万。
而在深圳这个实际管理服务人口约2000万的特大城市,近几年,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达到1.20/万,高居第三。
在发病3~4.5个小时内,通过溶栓药物或手术早期开通堵塞的血管是决定中风病人生死的关键。
任力杰表示,对于卒中的救治,目前医学界已普遍认同阿替普酶的溶栓治疗以及卒中中心的建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科室共同协调完成,需要搭建一个“深圳市卒中学会”这样的市级机构来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学会成立后,将全力推动深圳形成卒中的多学科联合防治模式,力争使深圳的防控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据介绍,2016年深圳中风“溶栓地图”建立后,2017年,深圳市急性脑卒中定点医院的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59%,比2016年下降了18.5%,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下降更明显,急性脑卒中患者转诊到定点医院的转诊机制逐步顺畅,全市急性脑卒中的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