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组委发布11个人才专项计划

 | 快讯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北京5月2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人才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今天在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正式发布,《计划》提出加快建设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的总体目标,明确了人才开发培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预计将于2019年9月前完成11支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计划。

《人才行动计划》主体内容包括“7+4”两个方面、11个专项计划。据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介绍,针对中国冰雪运动基础相对薄弱、高层次办赛人才比较缺乏的现实问题,北京冬奥组委将以全球视野发现和遴选人才,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首先,面向直接参与筹办工作的人才队伍,北京冬奥组委将牵头组织实施7个专项计划,包括国际优秀人才集聚专项计划、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专项计划、竞赛管理人才开发专项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竞技体育人才发展专项计划、志愿服务行动专项计划以及合同商人才联络培养专项计划。

闫成表示,部分计划已经在推进实施中。关于竞赛管理人员、国内技术官员、赛道工作人员及赛会服务保障人员等专业人才的“摸底”及实战培训陆续展开。北京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部长于德斌表示,专业人才储备既是核心又是短板,尤其缺乏复合型人才,他以医疗保障为例介绍,“国际雪联对于医务工作者的滑雪技能有着很高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可以在坡度落差大、相对陡峭的地方高速滑行,这就让医务人员不仅得具有医护急救的能力,也得具备娴熟的滑雪技能。这对筹办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他补充道,“近期,我们先后与加拿大温哥华的医疗主管,以及韩国平昌的医疗主管有交流,吸取成功经验,未来会加大培训力度,补充相关资源。”

在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期间,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开展了冬奥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用时最长、参与覆盖面最宽的一次跨赛时学习活动,累计派出254人参与实战培训,闫成介绍,“其中,41名业务骨干到平昌冬奥组委开展1~4个月的顶岗实习,144名观察员参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组织的官方观察员项目,24名专业人员参与体育管理、转播服务、技术演练等专项实习,协调和支持赞助商、业主单位等利益相关方派出45名工作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补短板,引进外籍优秀人才计划尤为重要。北京冬奥组委已经建立特聘专家制度,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合作,在场馆规划、赛道设计、竞赛组织、雪务工作等领域,引进14位外国专家,指导并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问题。此外,工作人员的全球招聘机制也已建立,在2017年6月开展的首次全球招聘中,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94人注册报名,择优录取31人,来自法国、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3位工作人员均已上岗。闫成还透露,目前,从平昌冬奥组委引入7位工作人员的计划也在推进。

据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杨阳介绍:“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鲁西是聘任的第一位外国专家,他曾经为9届冬奥会设计了高山滑雪赛道,自2016年11月受聘以来,他已经和筹办团队先后8次到延庆赛区踏勘赛道,研究、确定赛道设计工作。”

其次,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出发,面向社会层面的其他相关人才队伍,还将布局实施4个人才专项计划。包括:城市运行人才队伍开发专项计划、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专项计划、群众体育骨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专项计划。于德斌表示,“我们注重加强与主办城市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在医疗、交通、安保、餐饮、住宿、观众服务等领域培养人才,今年全委将开展17个赛会服务培训项目,预计覆盖2720人次,在储备赛会服务人才的同时,提高相关行业系统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此外,志愿者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今年1月,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团市委等单位,面向来自全国的113名平昌冬奥会中国志愿者,开办了培训交流营,在平昌冬奥会结束后,保留了70名有经验的骨干志愿者。同时,从北京高校遴选了230名拥有中、高级道滑雪技能的青年学生,组建了一支由32名体育教师组成的滑雪教练员队伍,列入专业志愿者储备库。

目前,制定志愿者招募战略、谋划前期志愿者招募工作、组织编写志愿者培训教材等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根据《计划》进度安排,预计2019年10月后,冬奥组委将全面启动赛会志愿者招募培养工作。在河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冬奥办主任李璞看来,冬奥会志愿者应当具备至少3项能力,“要了解冬奥会相关知识,对冬奥会怀有热情;得具备一定外语能力;最好能掌握一项冰雪运动技能,这样将更有利于找到适合的岗位。”

作者:梁璇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