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无音

 | 快讯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第 548 期 ---

2018/5/31

Topic:不失朴心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 今 日 之 声

张坤:

如果每天老老实实、平平常常地做人做事,偶尔听听“弦外之音”是种享受,过于被“弦外之音”围绕,可能就是问题了。

今天,偶尔听到一位朋友抱怨“不知听的是实话还是弦外之音,做人好累”,颇有些感触。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百年前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的刘半农曾自省:“自以为这一句是一唱三叹,那一句是弦外之音”。

他努力追求做人、做文的平实朴素、回归生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言与白话,对文学语言变革形成自己的观点。

刘半农的创作朴实无华,无过多“弦外之音”,被当时人们称为“泥土味”。

这种“泥土味”往往在留过洋的大家们身上,都有朴实闪光的体现。

丁玲在《母亲》一书中就曾写到“我还发了几篇从内地寄来的有着强烈泥土味的文章”。

百年人生,做人做文,回归生活,回归朴实,依然有生命的启迪。

考究“弦外之音”成语出处,源于清袁枚《随园诗话》中一句:“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因为“弦外之音”有那么一点飘逸神秘美韵,大为流行。

但有时过分、过度用到我们平常做人做事中,就离“直言直语、实话实说”有些远了。

“弦外无音”——就弦弹弦,听音唱音,虽显拙愚,实实在在,不失朴心。

《说文》中说:“朴,木素也”,《老子》中说:“朴散则为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早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可见弦外无音的朴素境界,并不仅仅是指一曲清朗之音 ,更喻人心素朴可品真音真情,那些纷繁复杂的“弦外之音”,弄不好只会扰人清心、虚情假意、华而不实。

乐可乐,非常乐;音可音,非常音。无音之弦,天籁之始;弦外无音,万音之母。

朴素的生活,也是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过于奢侈繁琐的生活,既累了自己,也累了别人,还累了自然生态。

“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生活态度是朴实的——绿色才是生态的原色,简朴才是生活的本真。

弦外之音——可以偶尔竖起艺术欣赏的耳朵,去欣赏那丝丝入扣的美妙之音,当然包括捕捉、明辨那些并无太大恶意的杂音、谐音、辅音。

弦外无音——对于回归平平常常的日子或许更实用!回归生活的原色,回归生命的本真。

在绚丽多彩、纷繁复杂的声音中,这或许是“不失朴心”的一个圆音吧!

提出你想交流的问题,在“坤哥007”微信公众号(ID:kunge007v)留言。我将用一如既往的真诚,回复自己的想法。

关注公众号,留言提问

你将有机会得到坤哥回复

作者:坤哥007 张坤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