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青报多出些青年问题专家

 | 快讯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第 559 期 ---

2018/06/11

Topic:青年本位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 今 日 之 声

张坤:

愿中青报多出些青年问题专家——没有一批专家型记者,我们的“打一场精品仗,改革再出发”,如何能真正走下去呢?

紧迫感很强,每一天都有掉队的危机感。

学习做好一名青年问题专家,至少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准备吧!

第一个方面,拥有做事业的专心。

三心二意、浮躁不安,是做不好工作的。只有把手头的工作和职业,专心地做成一项事业,才有成为专家的可能。

我们正在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召唤和引领强国一代,成为一种担当和使命。

日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致青年共同寄语》及其实施纲要通过,号召青年远离负能量、传递正能量、开展跨文明对话、加强科技交流,为促进自己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巩固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推动各国人民间的文化对话作出重要贡献。

今天中青报发了一篇重要评论:《“上合版”致青春:引领青年与时代同向同行》。

没有做事业的专心,就难以体会对青年的用心、爱心,难以体会“青春自有诗意”的美妙,难以体会“一起微笑,共同成长”的付出与收获。

伟大引发生命共鸣。强国一代有我在,建功立业有作为——到基层一线去,立足岗位成人达己,在创造奋斗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而作为主流青年媒体的专家型新闻人,只有真正地增强“四个意识”,才能拥有政治家那样做大事业的专心。

我们实在感到差距较大,准备不够。

第二个方面,拥有复合型的专业。

全媒体采编、研发、调查等专业化素养,都是必备的。

能沉到青年当中,还要有专业的基本功。

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独具慧眼,报道了《新知识青年下乡:沉入真实的乡土中国》。

知识分子能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一起书写出一个真实美好的农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互动的,互相影响的,在这种化学反应中可能产生一种新的东西来,“一种新的社会的想象”。

这种想象力,也是在更近更深地走进青年中交互产生。

任何一个青年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是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青年问题,也是青年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

这也正是中青报已经、正在、将要成长起来一批专家型记者值得骄傲和期待之处。

他们在科教、军事、国际、经济、文化、政法、体育、环保、社会、社调、创业、共青团等行业和领域深耕细作,在摄影、H5、视频直播、MⅤ、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上驾轻就熟,在“冰点”、“青年话题”、“特别报道”、“暖闻周刊”、“青年参考”等品牌专栏专报上不懈奋进,在青年文化产品融合创新方面不断探索。

“一个社会学家只不过是一个更准确、更负责和更科学的记者”,芝加哥学派代表学者帕克,总结自己从报社记者到社会学家的转变历程时如是说。这也正是专家型新闻人成功转型的一个生动写照。

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作家名编剧,名主持名经理,会在专业打造中脱颖而出。

只不过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报纸的精品内容,我们必须创造全新的精品内容。别以为“爱玩爱疯爱笑”的,就没有精品,也别以为“有益有趣有价值”的,产生不了精品。

这正是“轻型、多样、精准”穿越互联网,带来的青年新业态内容想象空间。

穿越过程中涌出的网生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快节奏、个性化、新鲜感及年轻化是其主要特点。正如《超时空同居》反映的表面上是两个青年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深层次的人性善恶美丑问题。

更加垂直的生态、智能链接、视听平台整合的媒体融合,会促使我们直视青年的“有感”:要么在适应中陪伴,要么在创造中引领!

我们在全媒体时代的“杂而专”、“复合型专业化”上,差距还比较大,准备不够。

第三个方面,拥有建设性的专注。

当我们更加专注时,必须舍弃那些枝枝叶叶,聚焦有限的资源、人力,有韧劲地一直以“青年本位”,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

专注服务于更加个性化、分类化、精准化的青年。从追求有效的流量,到有价值的用户、产品、体验,可以形成全媒体平台的闭环,形成新的品牌重塑,IP价值也从单一娱乐元素,变成某一群体的身份标识和精神标签,并构成新消费连接的核心点。

但是作为专业新闻人,有着自己的职责,又有着不同于商业的自律和束缚。不必留恋于一些青年标签的概念,和一些虚荣的名声。而是以真问题真方法真调查,去帮助发现、维护权益、呵护成长,并把建设性真正融入到青年成长和发展规划。

只有更加权威化、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的专业传播,才配称得上青年问题的专家。

这股韧劲,可不是某一篇报道就能全部体现出来的。

记者会上,分享了不久前一位记者“专利维权难 打击大学生创业热情”的系列深度报道,在有关领导批示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专题调研加快推动专利法修订,记者受邀参与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全国首份双创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调查报告应运诞生,大学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同时应运产生。

在建设性推动相关青年问题解决的同时,记者长期积累采访的《院士的中学时代》也同时推出。

……

中青报通过报道,建设性推动解决青年问题的经典案例,实在太多了。

中青报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的“融媒小厨”,怀着大情怀,继续韧劲十足地在网报融合基础上向全面“移动化、思享化、交互化、交易化”迈进。

我们尽管面临很多压力和困难,却都不能成为“不够专注”的理由。我们实在感到差距较大,准备不足。

当我们真正成为专家型中青报人,更加专心、专业和专注,或许更能收获那“最温暖的终端是人心”,收获那“奋斗的青春最幸福”。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年本位,青春万岁!

提出你想交流的问题,在“坤哥007”微信公众号(ID:kunge007v)留言。我将用一如既往的真诚,回复自己的想法。

关注公众号,留言提问

你将有机会得到坤哥回复

作者:坤哥007 张坤

责任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更多精彩,请下载 客户端